扬州大学“苕稻鸭共作”成效凸现
日前,在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一有机稻鸭共作示范基地,千亩连片稻田绿色浮动,田间鸭群时而追逐嬉戏,时而穿梭觅食,所到之处,杂草以及稻飞虱、稻蝽象等害虫基本一扫而光,俨然是这片稻田的全天候“管家”。这是中央财政农业技术推广项目“苕稻鸭生态种养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的一块示范基地。项目负责人、扬州大学副校长陈国宏教授介绍,所谓“苕稻鸭共作技术”,就是选取耐水性较强的鸭子与水稻同生共长,以鸭子捕食害虫代替农药、以鸭子踩食杂草和苕子化感作用代替除草剂、以鸭粪和苕子作为有机肥料还田,再辅以太阳能灯杀虫、生物技术防虫等,水稻的整个生产过程都不用化肥和农药。另外,放养的鸭子在水稻抽穗前回收、出售,这样就实现了稻米和鸭子的绿色生产。
苕稻鸭共作技术真的能提高种养效益吗?该基地负责人朱静透露,相比较传统的种稻与养鸭各自为战模式,苕稻鸭共作的水稻产量确实有所降低,但品质却大为改善,销售价格也高了许多,加上售卖鸭子的收入,一季稻鸭共作的收入还是增加了不少。同时,通过冬季休耕种植绿肥苕子以及鸭粪还田,也恢复和保持了土壤的肥力,基本可以确保有机水稻产量稳定在450公斤以上。另外,就在前一阶段40℃的高温下,鸭子依然在田间劳作,这也很好地节约了人力成本。多年从事稻鸭共作的种养大户张西川也算了一笔账,传统稻麦连作模式的每亩收入在1000元左右,而苕稻鸭模式刨去有关成本后,每亩收入在2200元左右,一亩田多收入1000多元。他今年已在去年100亩的基础上增加了200亩,明年还要力争再增加400亩。
据悉,项目从2016年下半年推广实施以来,课题组逐渐探索建立起“高校+科技型企业+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示范基地”的推广模式。即由扬州大学研发集成苕稻鸭生态种养新技术,提供技术培训,由科技型企业统一提供鸭、苕子等良种,而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则在生产关键节点,深入项目区田间驻点开展技术指导。通过示范基地带动,今年项目区新增稻鸭共作面积3518.9亩,新发展50亩以上种养大户26户。同时项目组还向江苏常州、苏州、连云港、徐州等县市以及浙江、安徽等地辐射推广稻鸭共作技术,截至7月底,已累计推广稻鸭共作专用鸭17万余只,示范面积10000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