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构建从"田头到舌头"的一体化冷链体系
到2020年,江苏全省基本建成布局科学、结构合理、设施先进、标准健全、绿色低碳、上下游有效衔接的冷链物流体系,构建从“田头到舌头”的一体化冷链体系。这是记者25日从江苏省冷链学会成立暨《互联网+智能冷链》高峰论坛上获得的信息。
会上,有关专家介绍,全国每年仅运输途中腐烂变质的水果、蔬菜等食品价值约为700亿元,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浪费。我国目前果蔬、肉类、水产品进入冷链系统的比重只有5%、15%、23%。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产品进入冷链流通在95%以上。据中物联冷链委统计,到2016年底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营业额达2200亿元,增长22.3%,冷库容积10037万立方米,存储能力4015万吨,增长8.2%;冷藏车保有量115000台,增长23.6%。冷链已成为当下最热的产业之一。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产品产地预冷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中提出:要“把推动冷链物流行业发展作为稳增长、促消费、惠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
江苏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省。学会副理事长牛宜生介绍,目前全省每年约有 3300 万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全省规模以上各类冷链物流主体拥有冷库总容量达到316万吨,人均冷库容量达到 39 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冷藏运输车保有量超过4000辆,总承载量超过3万吨。随着“一带一路”和上海自贸区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两聚一高”推动江苏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对于促进农民增收、保障消费安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江苏冷链产地冷库建设相对滞后,同质化低价竞争现象普遍;现代化、专业化冷库数量总体偏少,冷藏库、低温加工配送中心等建设投入相对不足,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较为突出;相当一部分冷库利用率不高;公路冷藏及保温车数量不足;运输环节温控手段粗放,配送环节操作不规范,冷链物流各环节之间 “断链”现象较为突出。迫切需要让“冷”链“热”起来,建立从“田头到舌头”的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用“智能”冷链物流,保证“舌尖上的安全”。
为此,江苏从“高标准小康”要求出发,围绕江苏生鲜农产品电商直销平台的建设,推进冷链物流的标准化、一体化建设。规划到2020年新增现代化冷库库容200万吨,新增冷藏运输车 5000辆。冷链物流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程度显著提高。冷链物流比例大幅提高。全省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到20%、40%、55%以上;流通腐损率明显下降。全省果蔬、肉类、水产品的流通腐损率分别降至12%、4%、5%以下。培育20 家左右经营收入超10 亿元的冷链物流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冷链物流主体。
江苏冷链产业规划显示为“四区三中心”:重点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徐州、连云港等市,布局一批冷链物流集中区。依托全省生鲜农产品产销衔接区。重点在镇江、扬州、南通、淮安、泰州、盐城、宿迁等市,布局一批冷链物流加工区。依托沿江沿海港口,重点在南京港、连云港、南通港、镇江港、太仓港、张家港、大丰港等港口,布局一批港口冷链物流平台区。在丰县、邳州、启东、如东、宝应等地建设一批苹果、大蒜、出口蔬菜等果蔬冷链物流中心;在太湖、阳澄湖、洪泽湖、固城湖、里下河、骆马湖等地建设一批淡水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在邳州、沛县、阜宁等地建设一批肉类冷链物流中心。到 2020 年,全省新增产地冷库库容 120 万吨以上。
江苏省冷链学会是省科协主管,经省民政厅批准的学术性、非营利性组织,是国内首家、江苏唯一的社会学术组织。江苏云达冷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苏省冷链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谢清溢介绍,江苏省冷链学会由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江苏大学、江苏理工学院、南京晓庄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所)的30多位专家、教授组成的专家团队,提供全方位学术支持。会员企业包含海尔集团旗下拥有9万辆车、500万平米云仓、18万服务人员的中国大件物流专业品牌日日顺物流;中铁物流集团等全省、全国知名企业,是一个集产、学、研于一体的专业行业学会。
本次活动中,江苏省冷链学会召开了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该学会筹备组相关人员表示:江苏省冷链学会是资源整合的平台、是合作共赢的阵地、是交流经验的场所、是沟通政府的桥梁、是技术转化的窗口、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行业自律的组织。
在《互联网+智能冷链》高峰论坛上,相关行业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围绕《互联网+智慧冷链与供给侧改革》、《冷链创新与舌尖上的安全》、《打通冷链物流最前和最后一公里》、《行业自律与科技创新》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