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大户,不同一般的嗅觉

来源: 时间:2016-11-17 点击数:

    溧阳是江苏重要的粮食产区。11月14日晚,溧阳市上兴镇长青粮油作物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清告诉记者,“刚刚从田里抢收回来,今天一天又抢收了几十亩稻子。种了一辈子田的老农都说,今年年份真是不比往年。”

聊起这一年的收成,张清说:上半年收小麦时连连阴雨,不少小麦患上赤霉病,产量低、品质下降,影响了价格;6、7月份遇到洪水,田块被淹了大半,只能靠补栽补种挽回损失;10月份又是降水量偏高,不仅影响水稻抢收,而且田里很泥泞,小麦播不下去。“往年11月中旬,田里麦苗已经蹿得挺高了,今年我们2800亩地实际种下去的只有1000亩左右。”张清告诉记者。

张清是溧阳本地人,1995年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学的是食品分析与科学专业。因为是家中独子,毕业后就回老家,进了溧阳市粮食局。他年轻能干,很快获得很多锻炼机会,二十来岁就当上了粮管所主任,又陆续在粮食收购公司和粮食储备库做管理工作。一直在粮食系统工作,张清对粮食比较敏感。2013年,溧阳上兴镇就土地流转公开招投标,他兴致勃勃地进入了这个行业。

把“种粮”当成一份事业来做,是张清定下的目标。大学教育和工作经历,给了他不一样的内行眼光。长青粮油作物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团队,基本上都是大学毕业生,有几位还是事业有成的老板,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一起当起了“新农民”。合作社运行半年后,张清在计算成本时却傻了眼:6个小队长一人一年3万工资,一个大队长一人一年6万,平摊下来每亩成本就要100多块。“继续种低附加值的稻子,肯定不行。”张清从2014年开始种植优质稻,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2015年,他又筹建了一个每天加工能力在100吨的粮食加工厂,建立起从种到收到加工的一条龙产业链。

在张清的现代化农业合作社里,无人机喷洒农药、互联网农业都不稀奇。去年,张清批到了20亩的建设用地,建起了养殖场,现在1000多头湖羊进圈,建立起来了羊粪下田、秸秆喂羊的循环经济。农场还有能烘干100吨小麦的烘干房,3个500吨的低温房,内部四周有10公分的双层夹心隔热板,夏天由制冷机控制温度。“以前,秋收之后大米最好吃,一过夏天香味就没有了,一股子陈味。有了低温房,就能把大米的香味留住。”

“新农民”不仅要懂技术,更要懂市场。想把粮种好、卖好,嗅觉要比一般人敏锐。为什么一提大米,大家都想到北大荒、五常大米?张清跑去超市,买来一袋袋大米试吃、比较,他的结论是,其实我们江苏的大米不比东北大米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大米的要求也更高了,食用口感差的老品种自然难卖。”张清说。

现在,张清用“溧之香”、“溧之味”、“溧之园”、“溧之谷”等不同品牌,灵活抢占市场。比如“溧之香”主打高端市场,选用省农科院育成的“南粳46”和“南粳9108”品种。“南粳”的各项指标都超过日本大米,口感好、米香浓。种植“南粳”时,完全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做到农药零残留;加工时,尽可能把碎米和品相不好的“白肚皮”剔掉。这样的精米制作成5公斤、10公斤的米砖,配上礼盒装,相当抢眼。“溧之味”介于粳米和糯米之间,口感黏软,适合煮粥,江浙沪地区最喜欢这个品种;“溧之园”主打杂粮;“溧之谷”面向大众,让普通百姓能够吃上两三块钱一斤的优质米。

种粮,天气依然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今年夏天发洪水,张清和工人们一道看守大堤、防洪排涝,6天5夜没有合过眼。但张清坦言,最大的压力来自连年上涨的成本。“刚开始请附近的农民喷农药,男工一天100元,女工一天80元,能请到40多个男劳力、20多个女劳力。现在人均工资上涨了30元,还是招不到人。村子空心化了,生活条件也好了,谁愿意夏天40度高温里下田?”其次,种子的价格比较高。前年一些优质品种十几块钱一斤,去年涨到了二十多元一斤。尤其是农药这一块,由于合作社禁用副作用比较高的农药,选用进口优质的高效无毒、高效低毒农药来治稻飞虱、螟虫,成本也在连年增加。

展望未来,张清依然很有信心。他说,前期已经投入五六百万资金,但是粮食生产是一项特殊行业,现在就谈回报还远远未到时候。“种粮是我热爱的事业,是要长久做下去的。做这一行,不能只顾眼前、整天计算投入产出,如果你只想赶紧计算回报,那就干脆不要做。”张清说,平时合作社几个合伙人开玩笑说,把这块土地搞搞好,用来养老蛮好,甚至畅想着未来儿女的婚礼就在这里举办。“看着农场从无到有,看着田地一天天变得整齐、平整、肥沃,看着一季季的稻子、麦子成熟,很有成就感。”

平时,张清对于国际市场、国家政策十分关注。最近他发现,由于粮价下跌、人工成本提高,加上自然灾害导致减产,不少从外地到溧阳来包地种粮的人,受不了压力“跑路”了。张清却分析说,规模化经营肯定是大趋势,只要坚持下去,肯定会有光明前景。“就在三四年前,我们本地80%的粮食收购来自于个体,20%来源于种粮大户,现在情况完全倒转过来了。”张清说,政府的政策支持相当给力。去年,他建加工厂、烘干房时,就获得了省财政的补贴。如今,良种补贴、种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已经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对于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依然会有补贴,但迄今种粮大户还没享受到这一政策,张清说,他正盼着这项政策早点落地。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