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稻:既能产量高,也可口感好
“杂交水稻同时实现高产和优质,难度很大,但产量和质量不是对抗性的矛盾。”针对一些人对杂交水稻“高产低质”的质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正面回应。
这位86岁的老科学家精神抖擞地参加在北京举行的2016年世界生命科学大会,轻松回答记者的“辣问”。
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格子衬衣、薄毛衣外套、一件半旧西服,袁隆平穿得比采访他的年轻记者还少。他不喜欢北方的干燥,这会让这位南方人的皮肤很痒,但他似乎不惧寒冷。
“有些人对杂交稻有片面的看法,认为杂交稻高产不优质,吃起来不香。”袁隆平坦陈,上个世纪主要任务是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所以杂交稻把产量摆在优先地位,吃饱肚子再说。
在他看来,尽管难,但是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不满足于吃饱,还要吃好。我们也改变战略,既要高产又要优质。已经培育出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大米‘超优千号’,品质可以与市场上一种80元一斤的日本米媲美。日本商人专门取样检测了,说有弹性有嚼头,口感很好。”他说。
但袁隆平坚持:不以牺牲产量来求优质。他指出,有的优质米价格炒得很高,老百姓吃不起。从中国国情看,人多耕地少,把粮食安全牢牢抓在自己手中的唯一出路就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世界人口不久将达到80亿,耕地却在不断减少,养活世界人口是非常严峻的挑战。最经济、有效的办法就是使用优良的高产品种。”袁隆平说。
向“海”要粮不是梦
酷爱“挑战不能”的袁隆平耄耋之年依然很忙。近年来,他除了第五期超级稻攻关,还在探索种植海稻田。
前不久,青岛成立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袁隆平出任首席科学家。野生海水稻最初在大江大河入海口被发现,具有不需施肥、抗病虫、耐盐碱三大特性。但产量低,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首要的技术攻关是提高抗盐浓度和提高亩产。我们期望几年后把海水稻的抗盐浓度从目前的约0.6%提高到1%,亩产增加到300公斤。方法有两个,一个是通过传统育种方式培养;一个是利用分子技术,将抗盐基因转移给海水稻。第二个效果较好,但难度较大。”袁隆平说。
尽管难,袁隆平还是信心十足。如果达成这一目标,海边不长植物的盐碱地和滩涂将得以利用。“产量上来,农民就会有效益。种植1亿亩海水稻,将实现300亿公斤的产量,相当于湖南省全年粮食产量。”他说时满眼光芒。
生产更多粮食满足社会需求
“未来30年,全球农户需生产更多粮食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政府和私营部门应通过发现和传播创新手段,帮助农户跟上这些需求,同时减轻变化无常的环境和农业病虫害的影响。”世界粮食奖获得者罗伯特·福瑞里在2016年世界生命科学大会上说。
罗伯特·福瑞里是2013年世界粮食奖获得者。他认为,农业科技创新对应对粮食安全挑战和可持续管理地球资源至关重要。“生物和数据科学不可思议的进步正在持续开启农业未开发的潜力,但是相对于日益增长的需求,还不够。”罗伯特·福瑞里说。
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任重道远。统计数据显示:世界上目前仍有7.95亿人忍受长期饥饿,仍有20亿人遭受营养不良。确保粮食安全和营养需要全球努力,重点关注发展中国家。
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分析认为,多方面原因造成上述结果: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的治理结构不合理;很多国家的政府对农业投入不足;气候变化问题对农业发展造成影响;工业化国家用大量的粮食和植物油来生产生物能源,大大减少了农产品的供给;浪费等不当行为。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已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目标这两大“减饥”目标。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百姓的“饭碗问题”,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