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农民触网变身“高富帅”
———江苏农村电商新模式观察之三
一走进睢宁县沙集镇,就有当地村民玩笑般告诉记者:“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十年轮到我们河西了。”原来,沙集镇与耿车镇分别处在一条河流的东西两侧,几年前,沙集人还在跟着耿车人学做废旧塑料加工生意,今天,靠电商致富的沙集示范效应更大,引得周边村镇相继效仿。在沙集有一个“带头村”叫东风村,在东风村又有一个“带头人”叫孙寒,一个是地处省级贫困县的“草根村”,一个是经历多次挫折的“草根青年”,这个靠电商致富的故事正是从他们开始。
大城市带回了“金点子”
大约9年前,在上海打工的孙寒第一次走进宜家,发现这个国际家居店跟他想象中“高大上”的形象完全不一样。“原来家具可以做到简约又上档次,价格又实惠,这些东西真是太好了。”憨厚的孙寒当下就告诉了身边的妻子自己的想法:回老家,也去做些简约的家具专门在网上卖,卖到那些没有宜家的地区。
回到家中,孙寒就拉着朋友到镇上找家具店,以求做出本土的“宜家款”。一家小家具店接了他的活,网上店铺就此开张,生意还不错,第一个月就卖了1万元左右。刚开始,接孙寒活的快递师傅每天骑着摩托车,将货品装进麻袋捆在车上送去寄件。随着孙寒生意越来越好,快递师傅的摩托车也换成了面包车。
“那阵子,我们都在纳闷,孙寒到底在做什么呢,每天都有那么多快递要寄。后来,听说他在做电商,村民们都成了他的粉丝,想跟他学。”文道兵是来自重庆的东风村女婿,也是最早跟着孙寒学做电商的一批人中的一个。孙寒并没有吝惜自己的生意经,而是手把手教起村民做电商。他的想法很简单:只要大家把产品款式、品类错位,甚至共享资源,就可以一起致富。就拿文道兵的网店来说,在东风村的网上家具店中,他的产品价位较高,但品种和设计也比较独特,因此拥有自己独有的“粉丝”客户。截至目前,沙集镇已有网店11000多家,今年上半年电子商务销售额达41.6亿元。
产业链上长出“摇钱树”
在孙寒带动下一起做家具电商的只是一部分人,更重要的是,在他们周围,与之相关的产业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也渐渐丰满起来。
米淘商业摄影就是东风村的一家淘宝摄影工作室,工作室里排队拍照的模特不是帅哥、美女,而是一件件家具。“淘宝摄影与一般的摄影有所不同,它是产品给网购顾客直观感受的唯一途径,对摄影和后期制作要求都很高。”米淘的创始人陈雪说。由于对技术水平要求高,包括摄影和后期制作在内的一套完整作品要千元起步。跟记者聊天的过程中,陈雪的几位制作人员一刻不停地忙碌着,因为手上的活实在太多。靠着这样的勤奋,这间工作室年收入能达到50万元左右。
记者了解到,在沙集的电子商务产业链上,像淘宝摄影之类的相关产业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全镇共有淘宝摄影24家,物流快递73家,五金配件36家,床垫加工厂42家,等等。在别的村镇,农民大多是出去打工挣钱,这里却由于产业链丰满吸引了很多外乡人前来掘金,米淘的陈雪就来自泗阳县。
用电商授人以“渔”
2015年,沙集镇电子商务从业人员中本地人员约24000人,外地人员约10000人。“十二五”期间,电商业带动当地低收入农户脱贫人数也迅速扩大:睢宁县从4238人到14832人;沙集镇从822人到2878人;东风村从156人到509人。沙集镇从事电商的技术木工平均月工资由2013年的6000元涨到了2015年的7500元。2015年,东风村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297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电子商务就是帮我们沙集脱贫的‘渔’,东风村的模式要更为广泛地推广。”沙集镇党委副书记李懋说。尝到了电商致富的“甜头”,当地的精准帮扶项目自然也“电商味”十足。帮扶项目的内容包括协调建设土地指标35亩,拟建设投资1200余万元的沙集镇电商扶贫产业园,在省委驻睢宁县帮扶工作队和县扶贫办的支持下,2016年实施一期工程。为解决农民电商的后顾之忧,帮扶工作队和县扶贫办还将协调省奖补资金240万元,建设51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用于家具生产加工以及相关配套产业发展。该项目收取的租金,仅和平村这一个村,预计每年就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5-30万元,解决20-30户低收入农户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