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抗病育种须重“后加工”

来源: 时间:2016-08-01 点击数:

    目前,气候灾害频发,赤霉病等病害严重,致使小麦减产,品质下降,农民受损,甚至影响粮食安全。7月30日至31日,中国小麦主产区黄淮南片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小麦品种育种专家们齐聚宿迁,探讨防治赤霉病、培育高产又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

    在小麦的众多病害中,赤霉病是主要病种,并呈越来越严重趋势。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别同德博士介绍,因秸秆还田、气候变暖降雨带北移等原因,黄淮麦区的赤霉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赤霉病不仅使小麦减产甚至绝收,而且带来质量下降。据调查,2012年江苏苏中赤霉病重发区,小麦产量损失在20.1公斤/亩—125.15公斤/亩。同时,小麦籽粒干瘪,千粒重降低,淀粉与蛋白质含量降低,出粉率降低,加工价值低。小麦品质差,农户卖不出好价钱,甚至不能保本,严重挫伤种粮积极性。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副所长汪建来建议,政府应把小麦赤霉病放在粮食安全和民众福祉的高度,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抗性鉴定技术研究,形成科学、实用、真实的评价体系,并完善小麦品种审定标准;加强联合攻关,通过种质创制、育种方法改进和多点高效鉴定平台的建立,培育抗(耐)病品种;合理调整耕作模式,完善“精准+高效+绿色”防治技术体系;加强综合防治技术的宣传、培训和推广。

    赤霉病抗病育种工作已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不少地方、单位探索展开,而且已有育成品种。但别同德认为,望水白等小麦品种虽具有高抗赤霉病,但未能育成商业化品种,最大瓶颈是农艺水平低。因此,必需重视对这类种质的后加工(转育到主推品种),使之成为农艺水平高的中间亲本后再进入育种程序,可提高抗赤育种的总体水平。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