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新麦质量不给力 储备粮招标采购难
摘要:江苏地区新麦质量明显下降导致储备粮招标采购难度加大,呕吐毒素等卫生指标制约贸易商补库积极性。预计后期随着质优粮源数量的逐步减少,江苏地区质优新麦将呈现“价高无市”格局。
一、江苏托市麦收购量锐减 储备粮招标采购难度大
据统计,截至7月中下旬,江苏地区托市小麦收购数量250万吨左右,主要集中在江苏北部地区;相比之下,上年同期为485万吨。当前各级储备粮面临补库需求大、补库成本高、补库难度大的格局;近期江苏地区多家粮食储备库招标采购2016年产小麦,底价在2420-2440元/吨,虽起拍价明显高于市场收购价,但因储备粮质量要求较为严格,尤其是呕吐毒素含量要求不高于1000gg/kg,因担心难以组织到符合质量要求的粮源,市场主体观望心态较为浓厚,成交多以底价或流拍。截至7月下旬,江苏新产普通制粉红小麦靖江安宁港海轮平舱价2220-2300元/吨,近期报价整体持稳,同比下跌9.4%;江苏徐州沛县地区质优新麦市场收购价2360-2380元/吨;江苏兴化地区大型面粉加工企业本地雨前麦收购价2210元/吨。当前江苏地区面粉加工企业开工率处于低位,面粉市场销售不畅,专用粉生产企业相对较好;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因其工艺及技术优势,放宽小麦收购标准,其粮源加工成本明显低于中小型面粉加工企业。截至7月中下旬,江苏南京市场特一面粉批发价格3.44元/公斤,特二面粉批发价格3.08元/公斤;江苏镇江地区特一粉平均出厂价3.35元/公斤,特二粉平均出厂价2.88元/公斤。
二、江苏质差麦价格低位弱势运行 饲企采购观望心态渐趋增强
由于江苏地区质差小麦比例较高,加之其价低、饲用替代需求旺盛使得其市场购销活跃度好于制粉小麦。但自7月中旬以来国内玉米市场行情明显走低,这对饲用小麦市场带来冲击,饲料加工企业饲用小麦采购力度有所减弱;而贸易商为降低市场风险,采取以销定购或者边购边销,尽快钱货两清;截至7月下旬,江苏靖江安宁港饲用小麦海轮平舱价报1650元/吨,订单不多,多在观望,报价近期下调较为明显;目前玉米广东抵港成本在1880-1920元/吨左右,偏差玉米在1800-1850元/吨。7月以来,南方销区步入储备粮阶段性补库高峰期,但从储备粮招标采购情况来看,招标采购成本因新麦质量影响较高。7月15日广东省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招标采购2016年产3级小麦,底价为2660-2720元/吨(价格类型:散装、仓库堆好价),最高成交价2720元/吨,最低成交价2600元/吨。7月21日广东揭阳市揭东区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招标采购2016年三级小麦,底价为2700元/吨,成交价均为2700元/吨(麻袋包打围、仓库堆好价)。截至7月下旬,江苏2016年产中等白小麦广东广州地区到港价格2330元/吨;福建福州地区企业2016年江苏产三级红小麦港口成交价2350元/吨,江苏产三级白小麦港口成交价2300元/吨。近期新麦南下流通量有所好转,沿海粮食物流行情有所回升。截至7月下旬,江苏靖江安宁港至广东各港口1000吨级小麦船运费103元/吨,3000吨级小麦船运费82-85元/吨,5000吨级小麦船运费70元/吨;至福建各港口1000吨级小麦船运费73-75元/吨,5000吨级小麦船运费55元/吨。
三、质量因素加大贸易机会与风险 高企政策性库存制约麦价空间
由于江苏地区呕吐毒素能达到质量要求的新麦数量少之又少,粮食贸易商供货较为谨慎,参与储备粮招标的意愿明显下降,而储备粮采购主体对补库价格出价空间相对受限;因担心小麦质量可能不能达标被退货,粮食贸易商要么不愿投标,要么报价更高。由于储备粮轮入价格比预期高且担心轮出价格市场风险,部分粮食储备企业与面粉加工企业合作采取包轮换机制获取固定收益以规避市场风险,而面粉加工企业则可以降低资金及仓储等成本以建立中远期库存。截至7月下旬,江苏地区国家临储小麦剩余库存数量达782万吨,同比高483万吨,考虑到2016年产入托小麦,当前江苏地区政策性小麦库存数量超过江苏地区年度小麦商品量,高企的政策性库存制约后期小麦市场价格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