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良种、新农技、新农人,江苏端稳农业高质量发展“饭碗”

来源: 时间:2023-07-20 点击数:

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7月19日,“努力推动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推进农业现代化”专场召开。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作为农业大省,江苏不断夯实农业根基,端稳端好农业饭碗,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

良种让更多地区种上高产小麦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也是稳产增收增效的关键内因。我国既是农业生产大国,也是种子需求大国。数据显示,目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95%,为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坚实支撑。

“亩产744.3公斤,位居今年江苏省小麦(稻茬)单产水平首位!”这是今年6月中旬,睢宁县现代农业(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凌城示范点种植的“徐麦185”交出的“成绩单”。不止“徐麦185”,另一新品种“徐麦2100”也取得了亮眼的成绩,以亩产768.8公斤创下徐州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在今年小麦灌浆期雨水偏多的背景下,示范田依然能取得好收成,徐州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处处长孙青磊认为,得益于坚持选育良种、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多抗”粮经品种,加快粮食专用品种更新迭代。“2022年秋播,我们重点推广‘徐麦185’‘徐麦2100’‘淮麦50’等优质中、强筋小麦品种,努力提高优质中强筋小麦品种覆盖率,全面提升各项品质指标。”

孙青磊介绍,此番创下高产纪录的“徐麦185”和“徐麦2100”,是徐州市局和徐州佳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新推广的小麦良种。“为培育这两个品种,佳禾公司先后从高校引进人才,投资建设人工气候室,提高种子培育效率。”经培育的“徐麦185”根系发达、茎秆粗、分蘖能力强,抗倒性、抗冻抗寒性强。“徐麦2100”秸秆粗壮,抗倒能力强,抗冻性突出,这些特征均为高产打下基础。

发布会上,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孙翔表示,要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在保产量、提产能、扩来源上下功夫,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对此,孙青磊说,未来要进一步扩大“徐麦185”和“徐麦2100”的种植面积,让更多农民都能种上高产高效的农作物,同时还要进一步开展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有效推广新技术,持续做到“良种有良方”。

新农技,为高效农业插上腾飞“翅膀”

科技是促进粮食安全的关键。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高到2022年的62.4%,在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7月中旬,日头正盛,江苏江都农机科技小院内热火朝天,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学生们正抓紧对北斗导航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除草机进行部件的设计优化和调试,争取能在8月中旬正式下田试验。届时,该除草机能实现无人化操作,灵活的机器人可自行转弯、掉头。

早在2016年,扬州大学教授张瑞宏团队研制的“九合一稻麦耕播机”采用北斗导航三维定位播种,可实现施肥、秸秆全量还田、平整、镇压、开种沟、控深播种、覆土开沟、二次镇压、开排水沟九道工序一次性完成,比传统播种提高出苗率20%以上,提高壮苗率30%以上,节省化肥20%以上。“不仅是在省内,该机器在新疆等地投入使用,有效提升耕种效率。”

“去年,我们研发的‘北斗导航水稻机械化除草机器人’也试验成功,能精准对抗杂草,减少除草剂的使用。类似的机械化除草机器人技术,在国内都处于领先水平。”张瑞宏说,该除草机器人正处于加速产业化阶段,后期将通过组织鉴定、组建专业化服务团队等方式进一步推广,并投入市场。

“瞄准机械化、智能化方向,推进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农业机械装备智能化绿色化,在先进农机装备研发推广、数字农业等领域取得创新突破。”在发布会上,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孙翔如此表示。对此,张瑞宏认为,“作为高校教师,理应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研发先行,通过反复试验推广使用新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更好地惠及于民。”

新农人,蓄力奔跑在乡村振兴路上

更美好的现代化农村需要人来描绘。如今,越来越多90后“新农人”在田间地头耕耘,成为粮食种植、稳产增产的“生力军”。

眼下,水稻夏播夏管正当时。浦口兰花塘高标准农田上空,无人机飞过,伴随着桨叶刮起的强风,雾状肥料精准地喷洒在麦田上。远处操控机器的是南京谷满满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90后”农用无人机女飞手王敏。“无人机飞一个架次只需五六分钟,能撒约20亩田,放在以前纯人力则需要一整天。”

去年,家中田地扩种,传统的种田方式让王敏感到力不从心。那时,王敏无意间在短视频里看到有人使用高效农用无人机进行撒播,便开始钻研起技术、学习植物病虫害防治知识。熟练掌握了使用技巧后,王敏一个一天就可以作业七八百亩。王敏负责“上天”,丈夫张招招则负责“入地”开农机,夫妻二人陆空一体作业,效率是以前人工的几十倍,去年一整年共作业了四万亩地。“我想给乡亲们看看,‘90后’是怎么种田的。”

今年,王敏和她的农事“合伙人”——“五爷”档期已排满。除了自家农田,她还帮助村民一起撒肥,提高大伙种田效率。王敏告诉新江苏记者,“生在农村,回到农村,作为新农人,我有义务扛起更多责任,通过数字化管理,带动更多周边农民共同致富,反哺农村。”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