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家龙头企业联手“自产自销” 菜价猛降三成

来源: 时间:2016-07-05 点击数:

    沉寂多年,南京“农改超”重出江湖。7月1日,栖霞区龙头企业红杜鹃农业集团联合秦淮区明商集团,在新街口羊皮巷菜场开出新农超。整个羊皮巷菜场二楼数百平方米全部辟为生鲜超市,蔬果、家禽、水产品、粮油等农副产品全部超市化陈列,并有腰鼓助兴、民乐伴奏,开业气氛煞是热闹。但居民更在意的是这里便宜的菜价。超市负责人倪爱成介绍,开业期间每天推出1元蔬菜,每晚7点享受更低折扣,每天凌晨零点当日叶菜全部下架更新。

  超市方所言不虚。记者看到,同样是西红柿,楼下的菜场3元/500克,楼上的生鲜超市只卖1元/500克;毛豆角,楼下菜场3.5元,楼上超市2.3元……综合来看,超市菜价要比菜场便宜百分之二三十,更兼购物环境亮堂干净,因此开业当天,楼上超市挤满了买菜的大爷大妈们,收银台前排起了队,楼下菜场很少有人问津。

  “特价菜、折扣菜、生鲜菜”,这到底是开业的促销噱头,还是长久的经营策略?对此红杜鹃农业集团负责人介绍说,他们的菜价之所以比菜场便宜很多,是因为联合了省内60多家龙头企业,拥有蔬菜基地5000多亩、水产2000多亩、葡萄1000多亩、生猪存栏6000多头,超市绝大多数菜品都是“自产自销”,并在八卦洲建立了分销基地,八卦洲的蔬菜、句容的葡萄、戴庄的黑猪,都可以运到八卦洲分拨销售,直接送到生鲜超市,这就让菜农和居民“直接对话”,取消了从批发到菜贩所有的中间环节,所以菜价便宜、新鲜“有底气”。羊皮巷是红杜鹃开出的“旗舰店”,今年,该公司还将在科巷、中央门等菜场开出15个连锁店。

  但许多市场经营人士对此“谨慎乐观”。“菜价高企,是因为流通体制不顺,问题出在末端环节,大市场在市场流通和菜价平抑上是起积极作用的。”南京众彩物流中心办公室副主任虞国明分析说,蔬菜从各地运到大市场交易,交易费才收2%左右,举例说,菜场3元/500克的西红柿,大市场才“抽头”1毛钱;可从大市场到菜场,菜价常常要翻一个跟头,为啥?菜场高居不下的租金,菜贩们在城里房租、生活等全部费用,都要摊销到菜价上。“从田头到大市场,众彩‘买全国卖南京’,红杜鹃并不占优势;从大市场到菜篮子,这些年‘农改超’开得很多,很少有能够维持的。”

  的确,打通蔬菜流通“最后一公里”,同时为了改变菜场脏乱差的购物环境,南京这十几年来从政府到社会各界,可谓想尽了办法,推出的各类生鲜超市、农改超、平价店林林总总,如今多数湮没无闻。生鲜超市虽然购物环境改善,居民自主选菜、收银结算,但是源头采购环节没搞好,有的龙头企业把自己基地的蔬菜拿来卖,可是水产、肉食、干货还是要到大市场拿,导致菜品出样少、不新鲜,菜价并不便宜,早些年开出的生鲜超市纷纷关门歇业。前两年菜价涨幅大,物价部门鼓励菜场开设“平价店”,若经营达到一定面积、菜价下浮15%,每家给予50万元奖励。可是一段时间后,“平价店”面积缩水,菜价比菜场还贵,有的“改行”做起了棋牌室,结果纷纷被“摘牌”。“实践证明,通过财政补贴这类‘非市场手段’扶助农改超,从而平抑菜价,难以长久维持。”

  南京市“菜篮子办”负责人认为,农改超是对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改造提升,要求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流通现代化改造,目的是让居民既拥有舒适的购物环境,又享有相对实惠的菜价。过去之所以生鲜超市难以维持,而菜场超市化改造艰难,还是因为全过程的流通体系没有理顺,顾了前道忘了后续,末端顺了源头又不畅,尤其是菜场相对垄断、坐收租金,“一家一户”的摊贩式经营无法撼动。

  “一家菜场几十个摊贩,有10家卖着青菜,10家卖着土豆,这样的同质化经营本身就是资源浪费、重复劳动,加上每公斤青菜都要背负那么高的租金成本、生活成本,菜价不高才怪。”南京明商集团总经理李宗虹认为,农改超后人工的节省、效率的提高应该能够摊销改造成本。当前不仅要推动菜场环境提升,还应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投资农副产品超市,打破菜场所有者利益固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羊皮巷新农超开了个好头,通过组建龙头企业联合体实现“农超对接”,减少流通环节,但可持续经营还需加大“联合体”外的采购,提高生鲜超市的多样化和丰富度,同时扩张超市网点,以规模效应分摊成本、降低菜价。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