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字当头 别有洞天
春末夏初时节,当记者来到金坛市薛埠镇上阮村,宽阔的道路两旁,大片平整的农田里秧苗长势良好,五彩缤纷的花卉竞相绽放。“我们这里没有工业,企业倒是有31家,都是农字头的!最小的规模也有5百亩!”上阮村党总支书记张国庆自豪地说。而随着采访的展开,记者发现,这个以农为主的村庄可谓下足了功夫做大“农文章”。
土地整治,给村民一个留下的理由
在张国庆的印象中,当时间回到10年前,那时的上阮村还是交通不便、田块分散、高低不平,田地间塘沼密布,旱难灌,涝难排,不要说机械作业,就是老百姓肩挑手扛,也无法劳作。走出上阮,曾是村民脱贫的唯一出路。
好在,国家的土地整治政策给上阮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整村推进”理念的指导下,仅从2005年到2013年,金坛市国土资源局就在上阮村先后安排了26个项目,投入资金累计达6000多万元,全村90%的可整治土地完成了整治,建成高标准农田4300余亩,整治荒山秃岭1.1万亩。
在土地平整的基础上,该村又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修缮田间主道和主灌排渠,实现了沟、渠、涵全配套,田、林、路网格化,有力促进了土地流转和成片发包。全村还先后实施了村庄亮化、美化工程、农村太阳能工程、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等,环村11.8公里的沥青路面达到国家二级公路标准,道路硬化率达100%,全村绿化覆盖率高达90%。原本零碎分散的“望天田”变成了沟渠配套的高产稳产田。从前每亩年租金三五十元都无人问津的岗坡地,如今成了抢手货,每亩年租金年年看涨,有些早已到了七八百元。
模式创新,现代农业就要有点不一样
土地整治了,现代农业也开始发展起来。一时间上阮村成为种田大户资金、技术的集聚地,大批投资项目纷至沓来。常州后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先行者,从2011年至今已投资近2亿元展开探索。
来到后稷公司,只见占地逾4000亩的园区内建有公共服务区、有机水稻区、特色果树区、设施蔬菜区、生态养殖区、加工仓储物流区、循环农业区等七大功能区。“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退回到乡村,退回到田地,退回到古老的农业文明之中。因为退步,亦是向前。”该公司总经理李粉林说,这一步他们退得非同寻常。在农业机械化不断普及的当下,在后稷,农人们采取的却都是传统手工耕作方式,不用农药,不用化肥,赶走害虫用的只有杀虫灯和苏云金杆菌。同时,与一般江南农家种田冬春一茬麦,夏秋一茬水稻不同,这里只种一茬水稻,冬天就让土地休耕、长草做绿肥,提高土壤的有机成分和含氮量。
而为了给农作物创造出一个完美的生长环境,除了回归传统耕作,后稷公司还动用了现代科技,努力兼顾农作物的每一个细节。投资近400万在梨园开展棚架栽培,既抗风又削弱梨树顶端,提高梨果的品质,还方便采摘;投资2000万引进日本设备,建设稻米加工厂,保证稻米出厂质量;一改传统稻壳储藏模式,建立近千立方冷库,用于糙米储藏。因为糙米具有发芽率,是活米,在销售前加工成白米,还可保持米的新鲜度……如今的后稷公司,已拥有无公害有机大米1000多亩,智能温室大棚300多亩,设施果园300多亩。
旅游观光,让更多人记住这里的乡愁
如今的上阮,已发展水芹、芦笋等特种蔬菜基地900亩,优质时令水果3000亩,中高档花卉苗木6500亩,无公害水稻基地3000余亩。江南孔雀园、京东农业、尚之源农业园等几十家企业建成开园,悦莲山庄、海棠科技园、华大基因科技园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加速推进。
“再过五年吧,我们这里又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张国庆看来,这个变化的借力点,就在于观光农业。在上阮村内,一幅印着“2016常州乡村旅游节暨上阮赏花季”的巨幅宣传海报显得格外亮眼。千亩樱花园、江南最大的芍花观赏园、6万余株竞相开放的海棠园……从四月开始,上阮的花海就开始频频吸引着游人的脚步。“今年游客比去年起码要涨3倍,达到30万人。以后还会更多。”张国庆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