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以“七化”为重点建设农业现代化体系
常州市坚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农业“七化”发展为重点,率先建立农业现代化体系,形成以生态优美、生物集聚、产业融合、文化传承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农业新格局:
一、推进主体市场化。2015年,常州培育和建设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转变,领办、创办合作社,支持职业农民与农业企业的生产协作和利益联结,实现“新农民”与“新主体”的融合发展。鼓励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以市场消费需求为导向,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为手段,优化调整农产品种植养殖结构,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物流业和外向型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二、推进生产规模化。以农业“1185”工程(百万亩水稻、百万亩生态林、八十万亩高效园艺、五十万亩水产)布局为基本导向,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布局规模化和生产集聚化。在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家庭农场组建合作社,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集成发展,努力构建从生产起点到消费终端的完整产业链条。
三、推进布局园区化。按照镇、涉农街道至少建成一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园区的要求,到2020年全市建成8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园区,全市农业园区化比重达到50%左右。支持园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功能配套,增强园区吸纳优质资源、承载重大项目的能力。探索构建“园区主导产业—农产品加工—现代营销—休闲观光—文化创意—生活社区”融于一体的等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的农业综合体,努力把园区打造成展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果的“核心区”和“展示窗口”。
四、推进发展科技化。进一步完善“以农业企业为主导,科技项目为抓手,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基层农技推广网络,形成农科教大联合、大协作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示范推广的新模式新机制。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高效设施农业建设,推进渔业标准化和畜禽规模化养殖,加快农机装备优化和农机农艺配套融合,持续提升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实施农业“互联网+”行动,从物联网智能化生产、电商化经营、农产品质量网格化监管、系统化服务等四个方面,推进现代信息科技与农业生产的高度融合,构筑农业新的竞争优势。
五、推进产品品牌化。全面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快构建“横向监管到边、纵向监管到底、纵横监管无缝对接”的网格化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和名特优农产品创建评选,着力构建以常州农产品整体品牌为龙头、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的农产品品牌体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直销配送、农超对接等新型营销模式,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生产、经营、消费无缝链接。大力宣传品牌农产品,扩大品牌农产品美誉度,推动常州农产品走向广阔市场。
六、推进功能多元化。深入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构建和完善布局合理、物种多样、水绿相融、景观优美、具有常州特色的现代林业生态系统。切实加强农药化肥零增长、畜禽养殖污染减排等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措施,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平衡的循环农业,持续提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开发与规范并重,持续支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促进江南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文明的融合,重点打造“三山四湖一条江”休闲观光农业集聚区,培育现代农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七、推进服务社会化。在全面加强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同时,大力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推行技物结合、技术承包、全程托管等服务。加快探索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的途径,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病虫害统防统治、水稻集中育秧、秸秆收储利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等环节发挥作用,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效率。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常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