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点粮成金”功能农业“高地”渐成

来源: 时间:2015-12-11 点击数:

  一碗大米,含硒15微克,能满足一个人每天25%硒需求。想象一下,每天在吃饭的时候,很自然地补充了我们身体缺乏的某种矿物质,大家都能身体健康而强壮,感冒、癌症很多疾病都能离我们远去。这该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功能农业就是这样一项让人们梦想成真的新兴技术。

  我们的未来农业———功能农业

  功能农业是2008年由赵其国院士在《中国至2050年农业科技发展路线图》编制过程中在全球首次提出。它是指通过生物营养强化技术或其他生物工程技术生产出具有健康改善功能的农产品(如:富硒功能农产品),其使命是消除“隐性饥饿”,改善人们的健康。

  根据《路线图》,功能农业在产业发展实践中,将优先发展矿物质强化技术,如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硒、锌、铁、碘等。功能农业是继高产农业、绿色农业之后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即:从吃得饱、到吃得安全、再到吃得健康。

  “点粮成金”的新兴技术

  定量含硒的功能粮食,因为能够满足缺硒地区食物补硒的需求。所以,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粮食也能卖个好价格。普通大米的价格一般在1.5-2.0元,江苏农垦联合苏州硒谷科技推出的“苏垦牌”富硒大米可以卖到8-10元/斤,是普通大米的5倍,礼品装可以卖到15-20元/斤。优质粮食价格的提高,还带动了种植户的效益,应用功能农业技术生产富硒稻谷,每亩纯增收200多元。这样一来,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企增效,消费者增寿”的三增效应。利用富硒谷物进一步深加工制成的“硒粮”,能够更方便满足人们每天硒需求,附加值还可以更高。

  这项“点粮成金”的新技术,实现起来也并不容易。其核心要求是高安全、标准化,即要达到作物中所含矿物质等有益成分的定量可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8年来,苏州硒谷科技“十博士团队”围绕一些关键技术展开攻关,针对包括水稻、小麦、水产等30个大宗农作物品种,制定了近20项产品技术标准和5个地方种植标准,正在牵头制定第一个功能农业行业系统标准,申请了近300项国际、国家发明专利,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功能农业技术第一品牌。

  功能农业形成“江苏高地”

  中国科技大学苏州研究院是最早系统开展功能农业研究的科研单位,2008年同步创建的苏州硒谷科技,最早开展了功能农业产业化实践,在国内乃至全球创造了多项第一,赵其国院士领衔的我国首个功能农业院士工作站、功能农业省级工程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众多功能农业产业技术制高点落户苏州园区;该团队带头人尹雪斌博士也因此先后被评为“姑苏领军人才”“江苏粮食行业十大领军人才”。

  经过8年的积淀,功能农业产业已从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逐渐形成“江苏高地”。硒谷科技联合江苏农垦等龙头企业建立了10多个万亩功能农业示范区,产业链产值超过10亿元,其中,江苏占到三分之一。2013年,苏州市政府、中国科学院支持建立的国际硒研究学会;2014年,由赵其国院士等共同发起筹建了中国功能农业联盟在北京揭牌,这是全球首个国家级功能农业产业联盟。这些组织的秘书处均落户在苏州园区。

  2015年10月18日-21日,第四届国际硒与环境和人体健康大会在巴西圣保罗市召开,苏州硒谷科技成为本次会议唯一“全球金牌合作伙伴”。

  功能农业的未来

  据赵其国院士预测:2020年,全球将推出80-100种功能农产品,这将预示着,未来中国将有望培育80-100个功能农产品的“单品冠军”企业。

  由于功能农业这一领域为新兴领域,市场容量的直接估算存在困难,赵其国院士推测,2020年功能农业的占比会达到我国可食作物耕作面积的1%;2030年左右,该项比例会上升至10%;2050年上升为50%。按静态价值计算,2020年市场容量1000亿元,2030年为1万亿元,2050年为5万亿元。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逐步构建起“纵五横七”的功能农业产业生态,即:产业链纵向的“研、产、供、销、服”和产业链横向的“政、产、学、研、资、用、文”的联合。最终,功能农业这个“点粮成金”的新技术,将带动千亿元产业。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