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江苏农业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国内领先,但以工业领域投资与城市建设为动力的高速发展道路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经济结构性调整势在必行。江苏农业现代化问题,适时摆到我们面前。
经过三十多年高速发展,中国经济进入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它的特点是:(1)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2)经济结构不断升级,消费需求上升、城乡差距缩小、居民收入增加,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3)经济增长更多地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就是中国经济新常态。
在新常态下,找到一条适合于中国现实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十分重要的。对此,目前的理论探讨多聚焦于发达国家宏观描述和优势证明,缺少对不同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条件”、“路径”深入研究。现实中,宏观政策运用与地方实际条件相适应、相匹配、相结合做的还不到位,导致实践中不断走弯路甚至停滞。
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合理组织(主要模式有: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公司);二是技术进步(主要技术涉及:信息、生物、机械化)。但由于各国自然条件、历史演进的不同,具体的组织系统、主要技术选择也就不尽相同。
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社会组织角度看,作为发达市场化国家,一方面,农业生产中的分工与协作、农产品的交易流通、农业技术的转让等市场组织体系,都是较为完善的;另一方面,政府对农业也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保护。
从现实看,江苏农业现代化道路可参照的模式大体有:一是美国,规模化经营的家庭农场制、现代生物技术及大型机械化运用,具有资本和技术优势的大公司组织等;二是欧洲大陆国家,发达的农业合作组织,现代生物、信息技术运用;三是日本,小规模条件下的精细、优质和绿色生态农业,政府及农合组织的保障体系。
江苏如何选择?通过比较分析,我们认为:
首先,确立不同区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重心。
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其区域性农业条件不同,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发展战略选择也应不同。根据土地承载程度(人口密度、经济产出量、劳动力成本)的实际情况,苏南地区可借鉴日本模式和欧洲模式,重点在于创造精细、精品、优质农业,充分融入城市消费经济的中高端层次;进一步发挥地理优势,创建观光旅游、运动休闲、高端医疗及养老等产业,实现区域的综合发展效益。苏北地区可借鉴美国模式,以粮食生产为主,积极推动土地流转、“连片成方”,加大农田基本建设,提高高标准农田比例,积极引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以达到主粮生产的稳产高产,从而实现农业规模效益。苏中地区各地则可根据自身优势,在两种模式中做出适当选择。
其次,控制战略推进节奏,防止战略性脱节。
通过土地流转、建立起新型稳定的土地利益关系,克服因土地难以集中而造成的农业无法持续性规模经营的矛盾,这是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但实践中,土地流转的快速推进,已发生个别地方土地撂荒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控制节奏,将已流转的土地经营好,并寻找问题结症、给出解决方案。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诸如此类的情况还会时有发生,这都提醒我们,控制战略推进节奏,防止战略性脱节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发挥组织优势,优化战略性资源。
江苏农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有哪些?
一是土地及农业自然资源。江苏的土地平整、水系丰富,农业资源条件良好。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与城市导致的污染严重,农业生产本身也引起一定程度的面源污染,这些已到了需要下大力气治理的境地。
二是资本与技术。江苏在过去三十年的发展中,农业领域的资本、技术都有很大的积累。但从现实看,由于体制的束缚,这些要素未能很好发挥效用。因此亟需通过改革,释放这些要素的活力。
三是用于农业的财政资金。江苏是经济大省,用于农业发展的财政资金可观,且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运用机制。实践证明,有效使用财政资金,就在于将资金用于市场暂时覆盖不到、且经济社会长期发展需要的领域和环节。
进一步的政策与制度建设的建议是:
首先,培养发育农业金融体系,探索新型农业金融模式。
培养新型农业金融体系,江苏可以沿两个工作线路展开,一是创建针对农业发展的专门性金融组织,设计可行的农业发展金融模式;二是将财政资金运用作为杠杆,与商业性资本及金融机构建立联动机制,引导更多的商业资金(资本)进入农业领域。
基于传统金融领域,建立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现有功能,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引导农民发展金融合作组织。
其次,培养农业领域的成熟市场主体,增强市场化力量。
江苏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不缺资金、技术,所缺的是合格的市场主体。通过制度创新和实际运营历练,造就一大批能够适应市场化经济的农业合作社、以及若干具有资金和技术优势的农业公司,对于强化市场力量、发挥市场功能是很重要的。
成熟的市场主体,有着自发的经济原动力。首先,它们会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科技推广,推动装备优化升级,提高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水平。其次,它们会推进农业经营范围的扩大。拓展和加强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业全产业链,通过产品市场的细分,不断拓宽市场空间并发掘深加工领域,这不仅增加就业,且有效助推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第三,培养农业领域的市场秩序,建立农村法治社会。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是在农业领域建立市场化经济秩序的过程,也是农村建立起具有公序良俗的法治社会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1)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引导,逐步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特别是其中的农技和农资服务体系。(2)推进农业组织制度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特别是真正意义的农业合作组织。(3)推进农业现代化、建立现代农村社会秩序,政府作用不可缺失。在市场失灵和市场不到位的情况下,一方面,政府肩负着维护农产品价格、维护农民利益的职责;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做出大量努力,在农村社会运转中,坚持公平正义、维护公序良俗,建立良好的法治社会状态。
(作者为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