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农村:集体经济重新迸发活力

来源: 时间:2014-09-05 点击数:

  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主要特征的“苏南模式”曾经闻名全国。到上世纪90年代,苏南乡镇企业纷纷改制,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很多村的集体经济一度变得薄弱。但最近记者调查后发现,苏南农村集体经济已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资产租赁型:收益持久而稳定

  “去年,我镇提出村级可用财力连续3年增幅不低于25%的发展目标,目前来看,可以提前完成任务。”张家港市大新镇陆忠理扳着指头给记者报出一组数字:2012年,全镇10个行政村村均可用财力220万元,2013年提升到284万元,今年的增幅更大,这主要得益于集体资产租赁业的快速推进。

  2010年,大新镇10个行政村每个村出资100万元,联合成立了新联村镇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参与新镇区商业开发和三产服务业,通过建造标准商务楼宇、沿街门面、农贸市场等,采用市场手段,通过招商拍租,实现收益共享。目前,投资2000万元的新镇区农贸市场已竣工,部分门面房已公开拍卖。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小留村走的也是发展集体资产整合租赁的路子。该村先后筹措6000多万元,建成约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全部出租给企业,每年收入达750万元。众多小型企业规模较小、用电量不大,自己安装变压器成本高且电量浪费过多,只能到大企业搭电生产。该村立即投入600多万元购置15台变压器,为80多家企业提供供电服务,赚取电差价和设施服务费。2013年,小留村村集体总收入达1200万元。

  [专家点评] 省委农工办主任诸纪录说,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由乡镇和行政村直接投资办厂,直接参与经营管理,村集体组织实际上变成无限责任公司,经营风险大,收益不确定。近年来,苏南农村新集体经济普遍的做法是兴建标准化厂房、打工楼、商业用房等物业用于出租,经营风险小,收益持久而稳定。以苏州市为例,2013年全市村集体收入中69%来自资产租赁收入。

  企业股份型:群众得实惠更多、更直接

  “过去是一家子挤在6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现在住上了别墅,楼上楼下加起来有300多平方米!”江阴市长江村村委会副主任俞春飞说,他家三口人都是村里新长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员工,除了工资收入,还有每年增长10%的股份分红。

  几年前,长江村实行股份制改革,村民首先可以土地入股(被称为绿卡股权证),每人平均分得股金1万元,年终可领取土地分红1000元;其次是资产股份(被称为红卡股权证),全村108个大股东、2850名小股东,在股份公司中都拥有股份,人均股本金4万元。按照俞春飞的计算,一年下来每户村民仅分红至少有几万元。

  [专家点评] 省农委副主任祝保平说,传统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从村办企业中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等资金,主要用于村级行政开支、福利支出,农民直接分享的经济收益并不多。这几年,苏南农村大多进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革,通过清产核资、股权界定、股份量化,将集体经营性净资产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明确了农村集体资产权属关系,改变了过去“人人有份、人人没份”的状况。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分配,实行按股分红和福利分配相结合,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益状况与成员的利益联系更加紧密,农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更多、更直接,这不仅对农民增收作用很大,对壮大集体经济也功莫大焉。“据我所知,去年长江村村集体收入超1亿元,张家港市永联村集体收入1.25亿元,常熟市梦兰村拥有梦兰集团30%的股份,去年获得分红2000万元。”

  农业发展型:新路拓宽农业新功能

  猪粪、羊粪作为农田有机肥,降低农药使用量;农作物秸秆粉碎后成了羊的饲料,节约成本保护环境;合作农场里还利用太阳能诱虫灯诱捕害虫,害虫收集后加工成高蛋白饲料喂给鸡鸭鱼吃……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的生态循环农业,每个季节都吸引大批城里人来此观光。       

  去年,东林村村级收入达1748万元,其中农业总收入占比近一半,以合作农场为载体的现代农业成为东林村富民强村的重要动力源。

  东林村党委副书记毛伟新告诉记者,东林村原本耕地就不多,民宅多散落田间。前两年,村里对土地重新进行规划,村民全部搬进农民新型社区,加上宅基地复耕的400亩耕地,全村共1800亩土地经过集中整治,形成了格田成方、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为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基础。村里成立了太仓市首家合作农场,采用“大承包、小包干”经营机制,聘请种田能手任分场场长,包干管理费用,对农场雇工——“职业农民”按月考核打分发工资。村里还与科研院所合作,引进富硒水稻种植技术,富硒大米卖到8至15元一斤还供不应求。

  [专家点评] 省委农工办综合处调研员杨国嵘说,不少人认为,搞农业难以壮大集体经济,这是一个认识误区。东林村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壮大了集体经济,让那些感叹城市化推进不到自己村的村干部看到,只要肯动脑筋、不断拓宽农业新的功能,一样能够走出一条新路。除了发展现代农业,苏南不少村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建设融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家乐生态旅游项目,同样使集体经济焕发了生机。

  联合发展型:

  集体资产经营空间广阔

  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大谢标准厂房建设将于9月中旬全面完工,这是该镇镇级统筹平台建设的第一个项目。“去年6月,盛泽镇35个行政村各投资100万元入股,镇上配套投入500万元,注册成立盛泽城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把优质资源、项目引进公司,通过建造标准厂房、商业店面、仓储、集宿楼宇等项目来壮大村级经济。”盛泽镇农村工作局局长吴伟红告诉记者,大谢标准厂房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总投资3000万元,全年收益预计可达600万元。在建的还有一个仓储项目,全年收益预计可达700万元。按一村一股来算,今年每村能分到20万元左右的资金。争取3年时间内,公司收益达到3000万元左右,实现村均分红80万元。

  今年上半年,吴江区已完成6个镇级统筹发展平台的建设,其中3个平台的6个项目实现开工建设,规划建筑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计划投资额近1亿元。

  [专家点评] 省委农工办主任诸纪录说,镇级统筹发展平台的特别之处在于,打破各村各自为战、零散低效的格局,加快村级经济抱团联合发展步伐,使村级经济变身为企业化发展的联盟经济,为集体资产经营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这种发展平台具有产权清晰、收入稳定、分配合理、民主管理的鲜明特征,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风貌。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