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冲击加剧乡村“灰化” 农村文化建设需融入现代内涵

来源: 时间:2014-08-08 点击数: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城镇化、人口流动和市场经济三大背景,对农村社会结构秩序产生了普遍而深刻的变化,对农村传统文明产生了冲击。更让人忧心的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文化建设能力出现弱化,新的乡村文明久未形成,歪风邪气乘隙而入。有关专家建议,提升农村文化水平和农民文明素养不仅需要文化的视角,更需要实际的抓手,通过全面提升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法治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当前农村文化出现的一些问题。

    道德“空心” 乡村“灰化”

    随着青壮年人口外流,老人、儿童、妇女留守造成了大量农村出现“空心化”趋势。据了解,不仅邻里之间孝亲敬老、扶弱济贫的传统美德面临挑战,“留守群体”犯罪案件频发,聚众赌博、斗殴等乡村“灰化”现象都逐步凸显出来,亟需引起重视。

    传统观念中,农村女性有着“勤劳善良、隐忍贤惠”的形象。但近年来几起恶性伤童案件,将“恶婶婶”“恶伯母”的形象带入了人们的视野。农村妇女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却引发了刑事犯罪事件。

    与之相似的是,频繁曝出的留守老人性侵女童事件。据媒体报道,2010年至今,山东省沂南县检察院共受理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60岁以上老年人犯罪案件19件19人,其中今年发生两起老年人故意杀人恶性案件。

    “农村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出现的问题绝非简单的情感和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社会和民生问题,背后是城镇化、流动化和市场经济给农村道德和安全造成了剧烈冲击。”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太高说,一方面,农村留守人员缺少家庭支柱成员的直接照应与关怀;另一方面,青壮年劳动力的缺失也使得农村的社会阶层比例失调,影响了农村的法治环境。

    更令人担忧的是乡村“灰化”现象。最典型的是“一起发财”的冲动。造假村、贩毒村、哄抢现象,以及农村赌博老少参与等现象。

    媒体报道,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地区,麻将、扑克牌“三公”、推牌九、赌“筒子”、赌大小、外围“六合彩”、电子游戏机等赌博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

    江苏省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旧的传统生活方式根深蒂固,农村旧习俗还普遍存在,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人情礼节来往较多。占卜、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时有发生,邪教和非法传教也有抬头迹象。

    “这种灰化现象的根源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无通道,就地没机会产生的心理和行为扭曲。”南京大学社会学副教授方长春说。主要是由于农村社会秩序整治重组之中,曾经影响农村社会秩序的传统因素威信扫地,市场经济又没有能自发生成新的农村社会秩序,使得农村成为农村青年灰化行为的温床。

    农村文化建设难度大、见效慢、易反复

    有关人士认为,种种问题出现,与不少地方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重视程度不够直接相关,与有些地方不能更新观念、不主动顺应形势发展和农民要求、探索实践的努力不够有关。农村文化建设本身也存在难度大、见效慢、易反复等问题,影响了建设成效。

    江苏省文明办负责人介绍,江苏省近年来以新农村建设等具体工作为抓手,农村文化的“硬件”明显改善。如江苏村容镇貌不断美化,各地结合“美好城乡”建设行动,积极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广泛参与开展“最美乡村”、生态文明村、卫生村等创建活动,村容村貌显著改善;文化民生逐步改善,各地乡村普遍建立了农家书屋、文化广场,“三下乡”活动效果越来越实,各类演出活动不断,农民自发开展“激情广场”、“舞动乡村”等文化活动,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有关专家指出,硬件达标容易,农村文化、乡村文明的关键在于“人”素质的提升,这是一个长期性、潜移默化的过程。尽管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原先的层次,陈规陋习依然存在,从而出现了不能适应现代生活要求的生活、交往方式,与物质生活的提高不相适应。

    江苏省新沂市唐店街道办事处宣传统战委员王明告诉记者,从他做村官七八年的经历中,能够感受到城镇化和人口流动给农民道德带来的积极的变化。一是思想道德观念更新,追求知识,认为知识能够创造财富。二是现代生活方式在农村社会的普及,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邻里关系也有好转。三是传统美德和新的道德观念在融合,物质水平提高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和教育消费支出。四是适应市场经济,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从过去以血缘维系的关系逐步转变为以地缘、业缘为主要纽带的关系,遇到矛盾纠纷,更多地诉诸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五是新农合和养老保险等政策实行之后,农村养老和看病问题缓解,伦理道德方面出现的矛盾减少。

    “但不可否认,当前在农村文化建设领域,的确仍存在着一些操作上的问题。如文明素质教育缺乏针对性。针对农村的各类教育,偏重于知识技能的较多,对一些思想观念、文明行为、社会道德方便的教育偏少,这也造成了农民进城、上楼后难以适应的问题。文化阵地缺乏吸引力。江苏的文化阵地硬件建设较为完善,乡村基本都有文化体育设施。但吸引力有待加强。”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吴林斌说。

    社会保障和文化滋养缺一不可

    有关专家认为,农村文化出现的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城镇化不能光把农民赶上楼,而是要就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尽可能消除城乡差别,提供更多发展空间,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方长春认为,城镇化、人口流动和市场经济三大背景,对农村社会结构秩序产生了普遍而深刻的变化,对农村传统道德产生了冲击,出现了一些极端的个案,但并不意味着农村道德滑坡。就好比城市里这些年人口不断增加,很多是流动人口,人口增加之后犯罪率也会上升,但并不意味着犯罪率升高就要归咎于流动人口群体。因此,留守群体犯罪现象增加,根源也不是农村道德集体滑坡,而是空心化导致留守群体抵御风险的能力降低。

    方长春、吴林斌等建议,通过加快新型城镇化改革,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民及其家庭得以在故土安居乐业;通过制度改革和体制完善等多种途径,给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庭成员更多关爱和便利,使其享受更多的住房、教育等公共资源,减少后顾之忧引发的恶性事件。

    “农村文化建设也不能纸上谈兵,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富裕。如果很多家庭还在为基本生活忙碌时,精神生活将是十分有限的,文明素质的提升也是有限的。生活的富裕必然带来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从而对生活方式的改变都会有强烈的要求。”王明说。

    江苏省文明办负责人表示,提升农村文化水平和农民文明素养不仅需要文化的视角,更需要实际的抓手,全面提升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法治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当前农村文化出现的一些缺失现象。目前,江苏省各级文明单位与经济薄弱村结对开展“六帮六促”(帮发展经济、促兴业富民;帮改善环境、促村容整洁;帮培训农民、促素质提高;帮繁荣文化、促成果共享;帮依法治村、促社会和谐;帮深化创建、促乡风文明)等活动,参与结对共建13000余个,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7.4亿元,推动发展要素向农村集聚、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完)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