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黄河故道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纪实
春日的黄河故道沿线,绿油油的麦苗在高标准农田里茁壮成长,枝繁叶茂的果木在水果示范园里迎风摇摆,姹紫嫣红的花朵在花卉产业园里争相斗艳……
得益于黄河故道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的强劲东风,淮安市故道沿线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昔日飞沙蔽日、荒凉贫瘠的“不毛之地”,如今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乐土”,现代农业发展不可多得的“黄金宝地”。
黄河故道是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冲积形成的河滩,在我市境内全长120公里,占全省总长的四分之一,涉及淮阴区、淮安区、涟水县3个县(区)18个乡镇,以及清河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面积约9.6万公顷,总人口约90万。
2013年以来,淮安市积极策应省委、省政府新一轮黄河故道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的决策部署,抢抓政策机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强”为中心,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基本任务,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培育优势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掀起了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的新高潮。
黄河故道开发点燃“金色希望”
2013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做出了支持“苏北全面振兴”的战略部署,启动加快苏北振兴的“六项关键工程”,黄河故道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赫然在列:“从2013年至2015年,计划省级财政投资63亿元,在黄河故道农田水利建设、治水改土、改善交通基础设施等7个方面,实行连片开发、综合治理,打造一条现代农业特色走廊。”这一决策为全面推进故道沿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吹响了“号角”。
面对新一轮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的机遇,淮安市全力以赴。市委书记姚晓东对黄河故道综合开发进行专题批示,要求进一步做好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工作。市长曲福田向省政府专题汇报我市黄河故道综合开发情况。市委副书记练月琴、副市长赵洪权召开了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工作座谈会、项目编制专题协调会、现场观摩推进会、总体规划审查会等多次会议,对我市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各方面工作提出明确要求。黄河故道开发的新热潮铺天盖地而来。
为加快推进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工作,淮安市成立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的淮安市黄河故道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从市相关部门抽调工作人员集中办公。各相关县(区)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实现专职人员、办公经费、办公地点“三落实”。
“哪里需要建哪里,需要什么建什么!”坚持科学规划是淮安新一轮农业综合开发的首要原则。去年,淮安市委托南京工程咨询中心编制了《淮安市黄河故道现代农业综合开发规划(2013—2020)》,作为淮安市黄河故道整体开发的上位规划;组织编制了《淮安市黄河故道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推进计划》,明确2013-2015年在黄河故道沿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交通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土地整治、小城镇建设、扶贫开发七大类工程共271个项目,计划总投资47.75亿元,其中,争取省级以上补助资金17.2亿元,占全省的25.4%。
从过去农业综合开发的单打独斗到如今集全市之力全面推进,黄河故道进入全面开发的攻坚阶段。2014年,淮安市将实施七大类共计157个项目,总投资106915万元,其中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5个、水利建设项目18个、交通建设项目4个、现代农业产业项目94个、土地整治项目5个、小城镇建设项目7个、扶贫开发项目4个。更多的奇迹正在黄河故道上创造,更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喜悦故事正在传递。
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农业宝地”
黄河故道土质多为沙壤土,土壤贫瘠成为困扰当地百姓多年的“老大难”。加之水利设施配套不足,旱难灌、涝难排,农业生产只能“望天收”。要想改变黄河故道地区贫困落后的现状,基础设施建设成了综合开发的首要任务。
2013年,淮安市启动新一轮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工作,全市实施黄河故道现代农业综合开发项目91个,完成实际投资7.2亿元,争取省以上资金3.06亿元。其中,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完成投资7711万元,争取省以上资金6589万元;水利建设工程完成投资1.18亿元,争取省以上资金7600万元;交通建设工程完成投资2.07亿元,争取省以上资金6325万元;现代农业产业工程完成投资1.51亿元,争取省以上资金4650万元;土地整治工程完成投资2024万元,争取省以上资金2024万元;扶贫开发工程完成投资3564万元。
“现在,我们修好了防渗渠,建好了电站,以往半个月才能完成的浇灌,现在五天就能全部完成,旱涝不怕了,没想到黄河滩也能成为五谷丰登的良田。”淮阴区码头镇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受益者,郑台村村民戴金刚告诉记者,以往,黄河故道只能种小麦、花生、玉米等耐旱农作物,如今有了水,种水稻再也不是难题。近年来,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共开挖疏浚河道400多公里,修筑渠道250多公里,修改建灌、排站30座,增建各类渠系建筑物2000多座,衬砌防渗渠道70多公里,埋设地下管道50公里,大大改善了当地的灌溉条件。
涟水县南集镇新合村的村党总支书记陈爱仁同样深有感触:“我们村原来都是土渠、土路,一下雨就变成了烂泥沟、烂泥路,现在我们村建起了电灌站,配套建设了水泥防渗渠和桥涵,把六干渠里的水打到黄河堆上几千亩农田里,实现了我们在黄河堆上栽种水稻的多年梦想,还把我们村里的路修成了水泥路,下雨天再也不愁了。”
黄河故道下游区域多高亢地区,土地平整度较差,导致田间道路不畅,农业机械作业难以进行。近年来,我市相继在黄河故道区域新建机耕路100多公里,如今,大型农业设备开进田间地头有了“高速路”。
水利、交通、土地整治等各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大大改善了故道地区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旱能灌、涝能排,阡陌交通,荒野变沃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丰收的喜悦,点燃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产业迅猛发展引领“黄金时代”
随着农业综合开发连续多年的投入,黄河故道农业产业化发展正在加速崛起。目前,黄河故道地区通过农业开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已建成25个高效农业基地和农业产业园区,发展节水农业、高效农业面积8.6万亩,其中蔬菜面积4.59万亩,林果面积1.48万亩。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6万吨,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2024元,带动就业27720人,增加当地财政收入3155万元。
坐落于黄河故道的台湾柿子园内,长了3年的台湾柿子树已完成嫁接,100余亩的葡萄树长势喜人,预计今年可收获20万斤葡萄。台湾客商、淮安三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士俊告诉记者,2011年,在淮安考察很多地方,是农业综合开发的成果让他看到了黄河故道的潜力。
在淮阴区吴城镇三元村冬枣产业园,120亩的冬枣长势同样叫人喜笑颜开。产业园负责人周里泉告诉记者,去年冬枣上市时,大量的游客前来采摘,每天至少有150辆车,为产业园创造效益80余万元。“以前这里只能种小麦、花生,农业开发改善了基础设施,我们农民也有了敢闯敢干的热情,经过农业专家的指导,我们搞冬枣种植,第一年就获得了大丰收!”周里泉兴奋地告诉记者。
农业产业化进程在黄河古道上不断加快,加速了农民增收的步伐。吴城镇副镇长王刚告诉记者,目前,在农业综合开发的基础上,吴城镇编制了现代农业产业区规划,已发展1000亩露天蔬菜、3000亩大棚蔬菜、130亩的猕猴桃园、100亩的水蜜桃园、80亩的梨园等等。“以前无人问津的黄土地如今成了‘香饽饽’,这不,最近还有山东客商准备投资建设200亩的冬枣园呢!”王刚说。
“一亩地包出去,每年的承包费用能拿900元;一个月在这里打工还有2000多元工资,比出去打工还划算。”在台湾柿子园打工的村民告诉记者,公司还有绩效奖励,如果负责的地块效益好,还能拿到更多的钱。
在涟水,从涟城镇的钢架蔬菜大棚到徐集乡的高效日光能温室大棚,从石湖镇的果品基地到保滩镇的万亩花卉园、南集镇的特色蔬菜等等,产业发展同样红红火火,谱写着一首首强农惠民的优美诗章。
农业开发的春风吹绿了黄河故道两岸,不仅带来了五谷丰登、瓜果飘香,更带来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前为了谋生计,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如今,随着故道综合开发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在家门口打工。一些农民还筹集资金,积极投身农业产业化大潮,通过自谋创业率先富裕起来,带领其他村民共同致富,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动人一景。
昔日“寸草不生”的“沙碱窝”,如今却是“寸土寸金”的“聚宝盆”。综合开发唤醒了贫瘠的土地,赢来了大地的丰收!下一步,我市将围绕加强基础建设、打造特色农业走廊、改善环境面貌、提高农民收入四大重点,着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交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土地整治、小城镇建设和扶贫开发七大工程,将黄河故道沿岸地区打造成为生态优良、产业发达、城乡繁荣、风光秀美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