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夏粮收购圆满结束顺利实现预定目标

来源: 时间:2013-08-14 点击数:

 一、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全市夏粮收购入库47.5万吨,其中小麦44.9万吨,大麦2.6万吨,托市收购近25万吨,基本实现夏粮收购预定目标。
  二、主要特点
  一是小麦入库品质差异大。雨前小麦质量好,容重高,在750-770g/L之间,不完善粒低。而雨后小麦特别是雨后倒伏的部分小麦容重低,普遍在710-730g/L之间,不完善粒在10-30%之间。不完善粒中,生芽粒、黑胚粒、赤霉病粒发生均较为普遍,小麦品质差异大。
  二是小麦收购价差幅度大。雨前麦的价格一般在1.12元/斤左右托市价收购。后期部分好品质小麦的收购价格甚至高于托市价,而雨后倒伏麦的价格在1.02-1.06元/斤左右,好次悬殊在0.10元/斤左右,小麦价差幅度大。
  三是小麦收购市场变化大。小麦收购之初均按托市价开秤收购,而开秤不久,随着连续阴雨,受灾芽麦的出现,收购市场向两极分化,饲料芽麦收购价太低,雨前收割的高容重小麦价格一路上扬,且价格高还收不到,夏季小麦市场变化大。
  四是小麦收购季节后移,入市开秤迟、结束早。今年小麦由于天气影响,开镰收割时间比往年推迟近一周。该市6月4号才陆续开秤收购。前段时间,兴化农民售粮比较踊跃,近期农户手存粮已基本出售结束。
  五是小麦区域采购量减少。由于苏、皖、豫几省均按托市政策收购,生产的部分小麦也都同时受阴雨影响,产量、品质、价格地区间差异不大。粮源的偏紧,助推了后期小麦价格的走高,跨区域采购乏力。预测今年小麦收购的总量将会有所减少。
  三、主要做法
  夏收期间,该局认真执行省局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国有购销企业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严格执行国家质价政策,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主要措施是:
  1.认真做好收购准备。立足早布置、早安排,确保各项准备工作全面到位。一是体制机制准备,按照改革要求,实行"1+3"和"六统一"运行模式,市局与总公司和三个储备库、总公司与下属企业分别签订目标责任书,为夏收提供机制保障;二是仓容准备,腾并仓容55万吨,同时认真做好机械、仓房、货场基础设施、器材维修保养,为夏收提供物质保障;三是资金准备,与农发行等银行联系沟通,科学制定资金需求方案,提前落实收购资金9亿元,为夏收提供资金保障;四是市场准备,先后组织召开全市基层企业负责人座谈会、粮食经纪人座谈会,分批次对本地和周边市场进行走访调研,认真分析、准确预测夏收市场走势,科学制订收购方案,分解落实收购目标,为夏收提供市场保障。
  2.严格执行托市政策。加强宣传发动,统一思想,组织各收购企业认真学习收购政策,利用市广播电台《行风热线》、政府网站《在线访谈》等平台,通过张贴通告、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宣传夏粮收购政策,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严格执行托市政策,督促各收购企业在醒目位置张榜公布具体国家质价标准,实行挂牌收购,坚持依质论价、不压级压价,得到售粮农户的广泛好评。认真组织托市验收,严格按照泰州直属库要求,全市近25万吨托市小麦验收已顺利进入扫尾阶段。
  3.开展优质服务活动。组织开展夏粮收购"优质服务月"活动,一是按时兑付售粮款。加强与市农发行沟通协调,确保资金及时到位,有效杜绝"打白条"现象;二是抓好现场服务。为售粮农民提供政策宣传、茶水供应和预约收购等服务,让广大农民舒心售粮;三是抓好安全生产。强化安全生产措施,组织安全生产"回头看",认真排查整改安全隐患,实现安全生产无事故目标。
  四、下一步打算
  1、抓好入库夏粮保管保证粮食安全度夏。结合当前气温升高、库存粮食保管难度加大的情况,具体做到三个到位:一是责任落实到位,督促各收购企业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对入库粮食实行定仓、定人、定责任;二是措施执行到位,第一是对新入库粮食建立入库粮食原始质量挡案;第二是针对入库新粮粮情尚未稳定的特点,加大巡查频率,密切关注粮情变化,对储粮隐患做到随时发现随时处理;三是督查监管到位。市局职能科室和总公司组织人员实行定期跟踪督查,全面掌握各单位粮食保管情况,确保安全保粮各项措施准确到位。
  2、认真组织做好自营粮销售工作。要求市购销总公司、各直属库在夏粮收购结束、抓好仓储保管的同时,积极开展市场调研,走访各类客户,抓紧落实小麦销售合同,确保小麦收的进、保得住、销得出、有效益。
  3、做好秋粮收购各项准备。认真调研大米、稻谷市场形势,分析政策走势,走访客户,未雨绸缪做好秋粮收购资金筹措、市场调研、客户对接等各方面准备工作,为秋粮收购打下坚实的基础。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兴化市发改委)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