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应用专利技术生态治理太湖水环境取得实效

来源: 时间:2013-08-26 点击数:

    铁腕治污,科学治太是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无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治太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治太方法,植物净水、生态修复是治理太湖富营养化的有效途径和可靠方法。无锡本源生态修复科技有限公司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莉新的支持下,在省市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从2011年起,在太湖管社山、中犊山和马山水域采用防风浪软隔离和水泥桩钢管桩围隔专利技术种养"菱"等原生态植物,进行有针对性的水生植物生态治理太湖水示范试验,取得了突破进展和明显的成效。
    示范工程针对太湖原生态植物系统在保护太湖水环境,提高湖水自净能力的情况和蓝藻泛滥的现状,提出了回归传统植物,修复生态系统,利用物种竞争的自然规律,抑制蓝藻生长,在太湖宏观水环境中降低污染物和营养盐浓度的新思路,公司于2012年4月18日获得专利号为ZL 2010 1 0296452.0的发明专利授权。本专利创新地采用物理防治和原生态修复新技术,破解目前生态修复中存在的"水动力、透明度和天敌"三大难题,专利开发的核心技术之一--围隔技术,成功地解决了大幅度水位涨落起伏,大风浪冲击的水动力和蓝藻侵袭的综合性难题,取得了保护生态菱区茂密生长的成功经验,为修复原生态而开发的种菱技术(生态菱技术)将原传统种植技术,由相对狭小、较为封闭的水塘推向大面积、开敞水域。项目实施后首先改善围隔区域内因水体面源污染的水质,明显减少水体的营养盐的浓度,充分发挥菱的优良的植物学性状优势,利用其特有的水中根对营养盐的吸附、吸收和转化能力,使低生态位的蓝藻的生长物质条件被削夺;水的透明度明显提高后,有利于各类沉水植物的生长,有效地降低水温,抑制了蓝藻繁殖的环境条件,使水域内蓝藻数目大幅度减少,改善了水的物理观感,为进一步恢复濒危的传统水生植物种,修复湖泊沿岸的生态环境创造了较为优越的前提条件。项目完成后不仅改善水环境景观,提高水质,而且取得除菱以外的原生态物种,如莲藕、芡实、茭草、芦苇的生态突破,传统沉水植物有明显扩展,为恢复太湖生物多样性,形成稳定的,良性循环水环境保护系统作出贡献。
    2011-2012年公司累计完成种养控制性种养红菱面积1666亩,采摘菱果9.5吨,打捞处置红菱根茎叶2.22万吨,折合从太湖湖体中带走氮49.98吨,磷6.66吨。江苏省农科院水质监测结果表明,通过菱等原生态水生植物的修复,试验示范区内水质较外测点水质各项指标都有明显改善,水体氮、磷浓度均有较大幅度下降,其中,总氮由3.77mg/L降到1.43mg/L,氨氮由0.80mg/L降到0.62mg/L,硝酸氮由1.36mg/L降到0.06mg/L,部分指标超过了水葫芦控制性种养项目。示范区内空气中的恶臭被消除,水的透明度大幅度提高,内源性蓝藻被抑制,混浊的水体变清,出现成批白鹭在菱区觅食的情形,鱼虾在清水中活动,人们在清水中洗手,鱼儿向游人靠拢,这种勃勃生机是多年未见的。重现了太湖"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红菱"的美景,项目成效明显,2012年通过了省农委组织的专家验收和项目绩效评价。通过2011~2013年三年时间的"菱"等原生态植物种养实践,项目承担单位已经掌握了太湖水域种养"菱"等原生态植物的关键技术,积累了坚实的项目实践经验,取得了项目管理,围隔技术,种养技术,打捞方式四个方面的创新,受到了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一致肯定和表扬
    通过种植菱等原生态水生植物能显著提高水质环境和底泥环境,从而达到改善水生态系统的目的。市民多年未见的水面清澈,菱叶浮水,空气清新的太湖美景初步呈现,此情此景也吸引了许多媒体的跟踪报导,让老百姓看到了太湖修复的希望,收到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发改局)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