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渔民独创淡水鱼深加工技术

来源: 时间:2013-11-04 点击数:

    昨天,渔民刘建明自行研制的淡水鱼深加工生产线正式试生产。在车间内看到,经过自动化宰杀、去鳞、去刺,一条条大青鱼鱼肉被完整剔出。鱼肉再经机器搅拌、翻炒,味道鲜美的鱼松出炉。"利用这种深加工技术,淡水鱼的附加值大大提高。"刘建明介绍道。
    武进是渔业大区,拥有淡水鱼养殖面积12万亩。然而长期以来,养殖户一直采用鲜销的方式占领市场,以淡水鱼为原料加工的产品仅限于冻品和咸干制品,这种简单的生产方式最易受到市场波动影响。实现淡水鱼向深加工拓展,成发展趋势。
    上世纪90年代起,刘建明在外地从事淡水鱼养殖,2008年回到武进,继续经营水产垂钓业务。在日常接待过程中,刘建明发现,很多垂钓客对如何处理垂钓"战利品"犯难,有些甚至不愿意把鱼拎回家。起初,刘建明会帮助客人宰杀并加工成油爆鱼。没想到,这种家庭作坊式的加工很有市场,只是效率比较低。
    如何形成流水线生产加工?刘建明多方打听淡水鱼深加工技术。得到的答复是:国内外还没有成熟的淡水鱼深加工技术。其主要原因是,以青鱼、草鱼、鲤鱼、鳙鱼"四大家鱼"为代表的淡水鱼深加工后的白度、纯度、弹性远不及海水鱼深加工产品,且泥土味重,鱼骨多,加工成本高。
    机械修理行业出身的刘建明并没有就此放弃,决定自行研发。由于"四大家鱼"肉质松软且多鱼刺,自动化去刺成为首要难题。2008年起,刘建明买设备、造机器、做试验,历经5年摸索,成功研发宰杀去刺、烹制鱼松鱼饼等一整套深加工技术。
    食品加工行业事关百姓健康。新技术是否规范健康、符合行业标准?武进区农业局请来了省农科院专家与刘建明对接,帮助调整加工工艺,规范技术操作,制定行业标准。
    "如今,我们这条生产线每天可以消化2万斤鱼肉。"刘建明介绍,鱼肉经过加工后可以制成鱼松、鱼饼,鱼头、鱼鳔等洗净后可配装成固体鱼汤。"产品初入市场很受欢迎。下一步,我们将对鱼刺进行合理利用,真正让淡水鱼浑身变宝。"
    "淡水鱼深加工技术的成功,不但结束了以往简单粗放的生产方式,填补了行业空白,更提升了淡水鱼产品附加值,进而带动整个淡水鱼加工行业升级。"区农业局开发办主任周建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该条生产线正式投产后,每天可加工淡水鱼10吨,实现年产值8000万元,消化带动全区2万亩水产养殖,至少可为近千户渔民提供致富通道。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发改局)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