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合作组织 推进城乡统筹步伐——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集体所有、农民参股;集体经营、农民增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连接农户与市场的中介,是在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产生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产物,也是小生产者适应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近年来随着该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已凸显出来。为了全面了解该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持续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全力打造“实力、品牌、创新、精致、幸福”开发区,2013年8月1日-31日,城乡管理局组织了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本次调查采用数据统计和实地考察的方式,共调查3个乡镇2个街道。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查情况
目前,全区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5家,从类型上看:从事资产经营类的社区股份合作社2家,农民专业合作联社2家,养殖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农机专业合作社2家,草席加工、绿化、水利等劳务专业合作社7家。从效益上看:25个合作社工商注册成员数3704个,总注册资金7212万元,2012年经营服务总收入20041万元,2012年盈余返还763万元。从地区分布上看:施桥镇6家,八里镇2家,朴席镇13家,扬子津街道2家,文汇街道2家。目前25家合作社全部在工商部门进行了工商注册登记。
二、基本特征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其在推进当地农业发展、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合作社联合为抓手,推动合作社规模发展
针对目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还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功能不强、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开发区成立了两家合作联社,扬州市万禾农产品直销专业合作社联社和扬州隆诚农产品销售专业合作联社,合作联社的成立,使得合作社逐步从分散化、小型化向集约化、大型化经营发展,从单一经济向多元化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化经营,更能应对日益剧烈的市场竞争,使合作社成员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利益的实惠。目前,2个合作联社的工商注册成员数为15个,成员出资总额323万元,2012年经营服务总收入1202万元,2012年盈余返还36万元,其中万禾农产品直销专业合作社联社注册了商标为万禾。
(二)以优势品牌为抓手,推动合作社特色发展
开发区注重引导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走优势品牌、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依托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特色农副产品产业发展。扬州市朴树湾草席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朴席传统制作技艺,注册产品商标为“朴树湾”牌,朴席草席与苏(州)席、宁(波)席并称中国三大名席,生产的草席享有“沉水不漏、站立不倒、二十年不坏”的美誉,品牌的建立,使得朴树湾草席专业合作社在全国草席销售有了一席之地,2012年经营服务总收入5103万元,盈余返还43万元,并获全国总社“示范社”称号。扬州市运河兔业专业合作社,作为扬州市唯一取得种兔生产经营许可证种兔场,是扬州大学兔业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实习基地,产品注册商标为鑫运/看花洞,入股养兔户300多户,与江苏扬州市锦盛鞋业有限公司、江苏省扬州市剑盛皮服有限公司合作深加工兔皮毛,注册了“茜格皮草”商标,实行兔业养殖、销售一体化,小兔子做成大产业,帮助社员增收,2012年经营服务总收入1889万元,2012年盈余返还62.6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注册商标,不仅可以受到法律的保护,同时也有助于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能够将商品和该品牌联系起来,从而产生消费者忠诚,最终实现品牌价值,促进合作社开始走向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
(三)以形式多样化为抓手,推动合作社转型发展
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类型除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外,还包括农产品加工、农业病虫害防治服务、绿化水利等多个方面。为了扩大提升全区农民绿化专业合作社业务范围和水平,2012年初,安徽文达集团森海园林绿化公司与开发区施桥景卉、八里港口水利和朴树湾三个绿化专业合作社共同投资1000万元,组建了扬州森海园林工程有限公司,一方面通过承接区内外绿化、基础设施等工程增加经营收益,合作社参与分红;另一方面合作各镇绿化专业合作社组织本地劳动力从事绿化工程增加劳务收入,扩大农民增收渠道。2012年共承接区内外绿化、道路、景观等工程2200万元,提升了合作社经营质态。
(四)以引导扶持为抓手,推动合作社健康发展
近年来,开发区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以创建“服务成员好、经营效益好、利益分配好、民主管理好、示范带动好”的“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抓手,加强示范引导,加大政策扶持,2012年省级财政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扶持资金共40万元;市级财政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扶持资金30万元。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的农业项目优先给予立项扶持,支持合作社在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应用等方面更好地发挥示范作用,推动合作社健康稳定发展。
三、存在问题
经过几年的发展,开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已逐渐显现,切实推动了开发区的统筹城乡发展和富民强区的步伐。但与其他地区对比,总体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重视程度不高,思想认识不到位
从调查情况看,广大农民群众在合作的实践中得到了实惠,进一步激发了合作的愿望,但仍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的现象。一是一些部门、乡镇干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地位认识不深,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群众组织,应该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在思想认识上、工作安排上不到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氛围不浓,缺乏强有力的推动措施和指导扶持;二是部分农民对农村经济合作社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政策法规还不了解,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地位作用认识不清,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三是少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把建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争取国家各级财政扶持和申报项目资金的跳板,没有完全按合作社的章程进行运作,没有真正树立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要为农民服务的思想意识。
(二)发展较不平衡,带动作用不够强
从注册资本看,全区25家合作社注册资本高于1000万元的仅有一家,占4%;100万元-1000万元的2家,占8%;50-100万元的6家,占24%;50万元以下的合作社16家,占64%;从合作社成员看,2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数3704人,仅占全区农业人口的3.9%。全区农村经济合作社总体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
(三)类型较为单一,运转不够规范
目前开发区缺少“投资型、配套型、服务型”等延伸性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类型相对单一;只有两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品牌推广意识还不是很强;25家合作社虽然都建立了章程,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并进行了注册登记,同时定期召开会员代表会议,但科学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日常经营决策往往由少数人说了算,运转还不够规范,尚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提高运作质量。
(四)缺乏能人引领,发展相对缓慢
通过几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出现了一些素质较高的理事长,有2个大学生村官和1个江苏省劳动模范,但合作社总体上还是缺乏科技型、管理型人才,其带动力、影响力、凝集力作用没有明显呈现出来,在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作用中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思考与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发展方向
“集体所有,群众参股”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在农村增加了一部分就业岗位,同时增加了入社农户的工资性收入和按股分红所得的红利, 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提供了保证。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思想,深刻认识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
2、培育合作典型,创建合作联社
培育典型,靠典型引路,是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有效手段。通过培养一批突出规范章程、完善运行机制、强化民主管理“五好示范社”,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提供样板,示范带动更多的合作社规范内部管理。同时,通过拓宽经营范围,扩大单体规模,拓宽投资渠道,增强发展活力,打破区域界限和行业界限,组建合作联社等方式,积极探索把同类产业的大小合作社联合起来,组建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的合作联社,通过点、线、面的结合,加速各类合作社的整合,增强实力和带动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坚持规范运营,促进转型升级
坚持量质并举,质态优先,着力规范合作社组建程序、合作社章程、会计核算和利益分配制度,全面提升合作社的合作层次、经营水平、管理水平、品牌效应等能力,通过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向产业化转型升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向规范化转型升级、社区股份合作社向公司化转型升级,促进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推进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4、加大扶持力度,发挥引领作用
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奖代补的奖励扶持制度,通过对具有一定规模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形成一批有较大投入、有较强产业发展实力、有产业带动能力和深加工水平、规范完善的骨干合作社,增强抗风险能力,促进农村“三大合作”向纵深推进,使合作社成员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利益的实惠。
5、创新发展思路,培育专业人才
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鼓励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参与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把思想好、作风正、有文化、有本领、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的人发展成合作社理事长或者成员,创新发展思路,促进入社农户持续增收。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扬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