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驱动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对武进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七对问题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是把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使经济发展更多的依靠科技进步、人力资源和管理创新驱动。新型城镇化目标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谋求更高质量的城镇化。这两者是方法和目标、路径与方向的关系。以创新驱动为手段,着眼长远、注重质量,全面推进新型快城镇化步伐,已经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环节之一,这也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处理好以下问题。
1.思维与存在。进入新型城镇化阶段的区域经济,看起来好像是量变问题、发展阶段问题,但实际上更是一个质变过程。在实现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创新驱动的社会存在面前,我们思维新的着眼点立足何处?怎样才能始终摆正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新型城镇化“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这就为摆正“新型”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提供了新的平台:第一,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协调发展;第二,发展的目的不仅仅是小康,而是不断推进现代化进程;第三,发展是永不停止的过程,要不断开创新的局面;第四,拉动内需、优化结构、协调发展,应作为发展的目标。因此,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通过创新驱动的方法,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提高区域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不断开创新型城镇化经济发展新局面。
2.劣势与优势。面对物资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客观约束,创新驱动依靠科学技术节约减少物资资源的消耗;面对越来越高的环境和生态要求,创新驱动依靠环保技术和环保产业实现绿色低碳生产;面对长期存在的中国制造高产值低收益问题,创新驱动可以增加服务的附加值以及竞争力。当梳理出种种新问题,在审视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以创新驱动倒逼区域发展,就要我们充分发挥全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扬长避短,追求卓越;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错位优势和后发优势。“苏南模式”的成功经验已经多次证明,创新是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唯一路径。没有资源和优势,却大胆解放思想,采取“拿来主义”,加工增值,抢占市场,制造优势,创造机遇,把新型城镇化建设经营到了极至。如武进没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却成了全国闻名的地板之都,没有丰富的灯具工厂却成了灯具第一贸易区,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却打造了嬉戏古、春秋淹城等一批著名景点。这种“零资源”、大制造、大机遇、大外贸、大市场、大发展的创造,整合政治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文化优势、生态优势、体制优势、合作优势,通过创新驱动,放大优势、弱化劣势,营造了美丽宜居的城镇。
3.改革与投入。改革与投入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两个“永动 机”。改革的精神就是创新精神,投入的动力惟有创新,在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法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独具特色的软环境,充分吸引国际与国内资本、人才投资,进一步激活民营经济的潜在动力,为打造新型城镇化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为建立一个政通人和、加快发展的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城镇化进程离不开投入,投入从何而来?这就需要我们更新城镇化建设理念,善于用市场的眼光和手段,紧紧抓住市场活动这个经济工作的重要关键,在抓好人才、科技、信息、资金、基础设施等各项资源投入的同时,把项目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实现追赶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大力引入科技含量较高、投资体量较大的项目,逐步做大投资多元化、运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产业化,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4.产业与品牌。客观的说新型城镇化是在经济体制、融资能力、科技创新、规模经济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上的区域发展新阶段。运用上述有利条件,在产品集群、企业集群、产业集群、园区集群上,不失时机地加快发展,使自己的品牌产品团队融入全球经济海洋,使自己的支柱产业,自立于市场经济之林。要突出创新主体的培育,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不断扩大龙头企业和品牌效应,不断增加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不断提高国内外市场份额、以及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在重点领域优势行业的外部和内部体制机制创上都有所突破,不断扩大工业生产的品牌产品群,提高国内市场的单打冠军产品数量,做大做强做优品牌企业,营造城镇化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5.融入与折射。我们总结以往的经验与教训,任何固步自封的行为必将被历史所淘汰,为此,在新型城镇化道路上,要主动接受和融入,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接受融入,始终坚持“三个热忱”,热忱欢迎外来先进思想的渗透与同化,热忱欢迎外来优秀人才的挑战与竞争,热忱欢迎外来生产要素的富集与激活,进一步扩大城市的开放度,从武进而言,要主动融入上海、南京都市圈,苏锡常经济圈,融入全球经济。新型城镇化是一项创新工程,运用各种思维、优势、资源、办法和技巧,接受都市圈、经济带等外来辐射上,一是要千方百计地寻找和接受辐射,并积极回应,给辐射源以更多的回应和回报,以争取更多的辐射源和更强的辐射力,保持在受射面上始终处于十分有利的位置。二是要将外来辐射转化为自己的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增强自己的再生能力,并以吸收和消化能量,回照自己的乡镇、产业和企业,以发挥更大的受射作用。
6.富民与强区。新型城镇化的重点难点在于三农。有一种观点认为,新型城镇化就是农民城镇化。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想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使大多数农民脱离传统意义的生产,实现劳动力的提升,使广大农民因就业实现市民身份的转化,真正走向富裕。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协作创新力度,加大人才培训创新工程,同时,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选择上,“控一产强二产优三产”做到大中小并举,区镇村联动。培植自己顶天立地的“小超人”、“小巨人”企业。以民富促强区,以强区带民富。同时,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决不轻易放过。近年来,武进在服装纺织业、机械加工制造等行业异军突起,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开始脱颖而出,对增加群众收入、开辟就业渠道、反哺社会等方面功不可没。
7.模式与创新。在以创新驱动新型城镇化之路上,各地创造了不少的经验与模式,“两南”(苏南、浙南)、“两东”(广东、山东)、“两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经验与模式,都有自己的特色之处。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不能没有自己的经验创造和发展模式。模式一般都经历端倪、初创、样板、成型、推广、发展等阶段,其共性特征具有较大范围的指导意义。有句古话“苏湖熟、天下足”说得就是苏锡常这个区域,如果丰收了,饥肠辘辘的中国人就不会再挨饿 。过去“苏南模式”的成功经验极大地丰富了江苏省外向型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三创三先”的江苏精神,与时俱进的发展模式,是一面高扬的旗帜,激励人们思考、借鉴、敢冒和创新。当前,落实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全应该结合自己的区域特点,把中央精神与本地实际相结合,把外地模式与本地探索相结合,比照各地做法的长处,科学嫁接,推陈出新,推新出新,寻找最佳的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成功开创最适合自己快速发展的特色之路,不断把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入新的境界。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常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