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江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来源: 时间:2013-11-22 点击数:

    党的十八大明确把推进城镇化作为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性的重点之一,并要求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近年来,江都区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宁镇扬同城化、苏中加快发展等战略机遇,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统筹发展之路,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之路,实现提速与增效的统一、扩量与提质的统一。今年,江都区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了“加快融合、崛起苏中”的新一轮发展战略目标,为加快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如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我认为应遵循城镇化发展客观规律,树立“四种理念”,处理好“四对关系”,防止发生“四种现象”。
    一、树立规划刚性理念,处理好规划编制与执行规划的关系,防止发生“纸上画、墙上挂”现象
    规划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蓝图,城镇化的科学发展首先取决于科学的规划。撤市设区后,江都区坚持以规划为先导,坚持城乡一体化目标,编制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纲要,进一步确立了主城区、重点镇、一般镇、中心村四级梯次分明的城镇发展体系。目前,江都区城乡统筹与新型城镇化规划正在编制。需要强调的是,能否发挥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作用,关键取决于执行规划的力度和效果。要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稳定性,让“科学编制规划、自觉执行规划”成为社会共识和施政原则。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生产力布局、城区改造等各个方面都要严格按照规划批、遵循规划建、围绕规划走,让美好的城镇化蓝图变成现实。
    二、树立协同发展理念,处理好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的关系,防止发生“各干各、两张皮”现象
    城镇是产业的载体和平台,产业是城镇化的动力和源泉。城市综合实力的壮大和辐射功能的强化,基础在产业、关键在产业、着力点在产业。因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坚持一手抓城镇建设,一手抓产业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就江都区而言,一要以新型工业化支撑新型城镇化。要加快工业高端化发展,机械装备制造向大型化、精密化、智能化攀升,特钢船舶向高端船舶及配件、海洋工程、低能耗行业转型,汽车及零配件向整车、管件配套件进军,大力发展智能电网、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支持发展实体经济,壮大经济整体实力,打造支撑城镇化发展的强势产业。二要以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城镇化。聚力打造花木、蔬菜、特水三大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年产值50亿元设施连片基地,大力培育有利于解决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夯实基础,力争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三要以服务业集聚化带动城镇化。要大力推动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信息软件、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打造一批城市商业中心区、城市综合体和集景点、服务、产品于一体的旅游板块。
    三、树立特色发展理念,处理好彰显特色与借鉴参考的关系,防止发生“同质化、老面孔”现象
    没有个性的城市就没有生命力,城市个性化的产业、个性化的文化和个性化的人居环境,显示了城市的独特魅力。做大做强城市,不是片面追求城市的规模扩张,而是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资源禀赋、地理环境、文化底蕴等特质,做到科学定位、因地制宜,促进城市竞争力不断壮大。江都的城镇化建设与发展具有很多独特优质,比如在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融合方面,高端装备制造、车船制造、智能电网等优势产业集群可为城镇化提供坚强支撑,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春江花都等名片可丰富城镇化的发展内涵、形成城市特色;在文化遗存与城镇建设融合方面,江淮文化、大运河历史文化等优秀文化遗产可为推进城镇化增彩添色,形成江都城市的鲜明特色。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盲目模仿借鉴只会复制出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丛林”。只有在城镇化中融入特色因子,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江都才会彰显生机与活力,真正成为均衡发展之城、民生幸福之城和滨江生态之城。
    四、树立一体发展理念,处理好城镇发展与保护民生的关系,防止发生“被城镇、被市民”现象
    城镇化归根结底是人的城镇化,根本目的是造福群众。因此,推进城镇化必须把维护与发展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农民市民化。一方面,在城镇化建设拆迁改造过程中,要妥善安置好群众,确保既补偿到位,又解决好长远生计问题,对失地农民给予必要保障,防止出现“被城镇化”现象,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和维护,建立起符合群众生产生活需求、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现代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形成“群众参与城镇化建设、共享城镇化成果”的良好局面。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扬州市发改委)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