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来源: 时间:2013-11-25 点击数:

    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江都区坚持立足实际,做足特色文章,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江都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措施及成效
    (一)以特色布局催生城乡联动格局
    1.合理调整行政区划,奠定城乡联动基础。抢抓江都撤市设区新优势,加快与扬州总体规划对接,科学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即:到2013年,完善统筹城乡发展各专项规划和分区详细规划,城镇控制详规实现全覆盖,城镇化率达55%;到2015年,建成100平方公里城市主功能区,滨江科技城融入城区,重点中心镇集聚功能明显提升,城镇化率达60%;到2020年,区域发展更加均衡,配套功能更加完善,城乡环境更加优美,滨江生态园林城市特色进一步彰显,城镇化率达65%。
    2.优化生产力布局,激活城乡联动要素。把城市发展和工业园区、物流园区、高效农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初步建成了在苏中领先、全省有位次、全国有影响的特钢生产加工、船舶制造及配套件、汽车及零部件、数控装备制造、花木、蔬菜、现代港口物流等特色产业基地,逐步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全新格局。放大沿江开发的集聚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动各类园区“二次创业”,不断拓宽开放领域、提升开发水平。突出载体建设,实施滨江新城、沿江开发区、仙城工业园区、镇级工业集中区“四块联动”。沿江开发区以“产业高端化、园区城市化、环境生态化”为方向,重点加快一批“园中园”建设。仙城工业园围绕高新技术型、生态环保型产业,镇级工业集中区重点推进水泥机械、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生物医药、文体器材等优势产业,加快形成一批超百亿元的特色产业园区。突出项目建设,实施外资、国资、民资“三资联动”。
    3.改善城镇面貌,放大城乡联动效应。加快接轨扬州、融入主城步伐,新建改造华山路、浦江路东延等城市道路5条,舜天路与文昌路顺利贯通。城区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完成了仙女庙大桥东引桥接线、华山路、浦江路、舜天路拓宽改造、龙城路综合改造等重要路网工程。区域供水工程全部建成,区域供水质态良好。拆迁安置房建设有序实施,目前已交付安置区16个,在建安置房项目4个,拟建安置房项目2个。小城镇建设力度加大,按照“城市现代化、集镇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在大力推进3个扬州重点中心镇建设的同时,协调推进一般镇建设步伐。2012年,全区各镇投入11.3亿元用于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建成安置房15万平方米,完成37.7万平方米老小区综合整治和城区11条背街小巷升级改造,新增绿化面积11.5万平方米。新建改造农村公路6条33.13公里,改造交通桥梁18座、骨干河道危桥13座、农村危桥88座;建设垃圾中转站和污水处理设施16座,90%的镇村河道、村庄河塘完成疏浚整治。新增绿化造林面积1.65万亩,秸秆禁烧率100%,机械化还田率85%以上,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二)以特色产业带动城乡协调发展
    1.突出新型工业带动。深入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发展。截至2012年底,累计获批两化融合示范区1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12家,认定市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19家。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率达72.5%、电子商务应用率达42.8%,成套设备及整机产品智能化率达36.8%。实施了中海造船、江淮皮卡等一批体量大、带动力强的国资大项目,迅速形成了国资投入的集结地。外资利用规模化增长,引进了日本日清纺、法国阿海珐等国际知名大公司。2012年,开票销售亿元以上企业65家,其中10亿元以上8家,纳税超千万元30家;新能源、智能电网、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29%。
    2.做优现代高效农业。围绕率先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总体目标,大力开展农业现代化试点工作,深化改革发展,推动转型升级,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实现农业总产值80.5亿元、增长8.5%,农业增加值46.25亿元、增长4.6%,农民人均纯收入13570元、增长13.2%。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全年粮食总产突破70万吨,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达87.2%,实现农机跨区作业收入2.32亿元、增长3.6%,新建高标准农田5万亩。高效设施农业快速提升,高效设施农(渔)业面积达23.8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21.2万亩、占耕地的20.4%,农村改革深入推进。突出适度规模经营这一主线,同步推进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经营权质押贷款,不断将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引向深入。目前,70%的村完成确权登记;“三大合作”组织突破900个,工商登记率达100%,入社农户比重达86%,所有镇建有专业合作联社,创成省市“五好”示范社53个,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80.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7.9%,115个村基本实现整村规模经营、面积达33.5万亩,宜陵镇实现整镇适度规模经营。
    3.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2012年实现服务业税收15.12亿元,占全区税收比重39.8%,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国际汽车城引进4S店15家;衡山明珠大酒店建成营业,双汇、东方国际大酒店等高星级酒店加快推进,长青农化、天雨环保等4家企业总部启动建设。建筑业发展势头迅猛,建安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增长33.6%,江都建设被评为全国建筑业“百强企业”;荣获“鲁班奖”1项,被评为“全国建筑之乡”。
    (三)以特色举措推进城乡利益共享
    1.推动基础设施有机衔接。2012年,扬州泰州机场顺利通航,江六高速建成通车,宁启铁路复线改造、新淮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同时,以重点镇为节点,以路网为联结,规划建设一批城乡之间资源整合、功能配套的重点基础设施,促进城乡要素的流动集聚。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2188套,竣工360套。
    2.推动社会事业同步发展。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高考上线率等主要指标实现扬州“八连冠”。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基层公立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改制医院回收工作基本完成;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300元,参合率100%。2012年新增无害化卫生户厕2.85万座;运河申遗江都点段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启动建设主城区“十分钟健身圈”;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出生政策符合率98%以上。
    3.推动社保体系不断完善。社保工作加快与扬州接轨,及时调整缴费基数和企业最低工资标准,2万名未参保城镇集体企业人员纳入养老保障范畴;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积存26.8亿元,备付能力达38个月,位居全省前列;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扩面3.1万人;新农保参保27万人,发放养老金1029 万元,五保集中供养率85%。
    二、江都区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城乡一体化工作既是一项政策性强的重大任务,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尽管我区具有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基础,在推进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认识不到位,工作缺乏主动性、创新性。统筹城乡发展是新形势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但不少基层干部对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重视不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部分同志将城乡统筹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城镇化、工业化,就是建房、办厂,认识片面。
    2.推进不平衡,没有实现全方位启动。统筹城乡发展要坚持“四化”同步,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但有的镇对工业化、城镇化热情较高,对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缺乏兴趣。
    3.制度不完善,支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体系还需完善。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主要矛盾,主要还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其深层次原因是数十年来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的城乡分割分治形成的社会制度。现行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财政支付制度、组织管理制度与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尤其财政作为政府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需要向农村倾斜。
    三、推进江都区城乡一体化的几点思考
    1.突出规划引领,强化规划编制管理。根据扬州市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加快专业规划和新增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编制工作。组织有关专家加强对城区和重点中心镇的规划指导,提高规划编制水平。重要地段、重要节点和重大项目的规划设计必须由知名设计院和知名设计师创作完成。强化规划建设管理,进一步完善规划方案审查、专家评审、规划公示、规划听证等制度,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确保各类项目依据规划有序建设。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商业服务等功能布局,全力推进区域范围内的规划全覆盖。
    2.突出项目建设,加快完善城镇功能。紧紧围绕扬州开展重大城建项目会战年的重要契机,全力推进涉建重大城建项目。完成年度200公里的区域供水乡镇低压区管网改造工程。加快推进江六高速新城安置区二期和江桥安置区建设。同时,按照“100平方公里小城镇建设组团”的建设思路,不断加大对各镇规划、建设、审批、工程监管,特别是重大基础实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的服务工作,切实保障各镇各类重大项目的顺利推进。加快建设新型城镇。突出小纪、邵伯、郭村等市重点中心镇的规划建设,加快小纪镇“强镇扩权”步伐;强化镇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3.突出深度融合,积极提升两化水平。不断完善全区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推进机制,建成一批两化融合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及产业联盟。建立两化融合项目库、培育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围绕企业研发设计信息化、产品和装备智能化、信息平台集成创新、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商务智能化、节能低碳信息化、安全生产信息化7个重点环节,建立区内共享的企业两化融合项目库,逐步培育省级智能产品、装备及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示范、试点企业。依托全区相关部门共同力量,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搭建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区域内企业信息化经验和技术共享互补,提升区域两化深度融合水平。围绕产品研发、装备制造、资源管理、安全生产等重点环节,鼓励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相互合作,鼓励和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建立产业链协同平台,鼓励信息化服务商搭建面向生产性企业的两化融合技术支撑公共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推动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搭建节能减排信息化服务平台。
    4.突出规模化经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从江都区土地二轮承包以来的现状出发,采取确地、确权、确利相结合的办法,稳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按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内容具体化、工作职责制度化、合同文本规范化、业务操作流程化、平台建设标准化”的要求,完善“六有”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建设,今年所有镇全面创争达标,为土地流转提供平台保障。充分发挥好镇级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功能,着重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在全区推行土地流转交易竞标机制。二是督查指导流转发包合同土地流转金的确定坚持“实物计价”。三是探索开展土地储备托管。根据江都区实际,创新培植措施:一是以创建省、市“五好”合作社为抓手,年内培植100家市级以上运作规范、合作效益高、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示范合作社。二是以提升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扶持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龙头企业。三是鼓励发展农业经营大户和农村经纪人。农业规模经营推进重点,一是合作经营型适度规模经营,全区村村组建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土地入股面积35万亩,以“渌洋湖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为示范,引导有条件的村实现农户土地全部入股。二是统一服务型规模经营,以农资、耕作、植保、收割“四统一”专业化服务为抓手,发展多种类型的为农服务专业合作社,为土地承包经营提供全过程的“保姆式”服务。重点以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载体,加快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出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办法》及相关配套政策,明确了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从把握好贷款对象、利率、期限和额度,降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风险。
    5.突出社会保障,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大力实施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大力推行“成建制、全覆盖”,继续做好“五险”齐扩,使更多的城乡职工、居民纳入社保“安全网”。完善和落实救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城市低保、农村低保标准不低于月人均450元、300元。不断提高五保供养标准,集中供养率85%以上。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力争创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加快健全基本医疗卫生体系,规划建设精神疾病防治中心;新农合在省市定点医院实现即看即报,改制医院回收工作全部到位,基层公立医院全面实施一般诊疗费制度,建成“15分钟医疗急救圈”。全面落实人口计生各项奖扶特扶政策,出生政策符合率98%以上。健全覆盖城乡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创成国家药品安全示范区。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扬州市发改委)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