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生态文明新愿景 迈向永续发展新征程

来源: 时间:2013-11-28 点击数: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五位一体”的新高度,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概念,发出了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号召。
    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如此突出、如此重要的地位加以阐述、强调、谋划,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是我国科学发展执政理念的再次升华和重大提升,是社会文明的鲜明转折与重新构建,是经济发展的理性反思与强势回归。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描绘了人们心中的新愿景,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
    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历史性转折时期,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逐渐从“求温饱”转向“盼环保”、从“谋生计”变为“要生态”。蓝天碧水不仅是人民群众的期盼,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环保优先方针的具体体现。江都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建设生态文明尤显迫切。生态文明包含三个重要特征: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因此,我觉得建设生态文明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加强生态教育,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涉及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系统部署,协同推进。一是规划引导。借助《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初稿专家评审的机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同时,将十八大提出内容,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之中,集成优化,融会贯通,形成一套有江都特色、科学合理的建设体系,以规划引领全区生态文明建设。二是宣传先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要大力推进全民环保教育,有区别地制定环保宣传教育计划,推动环保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工厂,让环保理念渗透到全社会的每个角落,形成最广泛的环保统一战线。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帮助学生树立环境生态观念、环境资源观念、环境道德观念。三是全民行动。搭建环保参与平台,策划组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全民参与活动,让大家有机会将环保意识转化为环保行动。通过宣传、教育、参与,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和千家万户,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起全民的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还使各级领导干部认识到,为官一任不仅要造福一方,而且要造福子孙,造福后代,切不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2、发展生态产业,构建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对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改造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发展生态产业的重点,是要建立起资源节约、环境少污染型的国民经济体系,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的发展道路。发展生态工业,一要加快产业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严把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关,从源头提高化工、涉重等重点防控行业环境准入门槛,努力推进传统企业向高新企业转移,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档次。二是加强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启动园区集中治污设施建设,推动园区生态转型。三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重点组织冶金、化工、纺织等重点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对超标或超总量排污企业、使用和排放有毒物质的企业依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实施农业“三创”工程,扩大农业“三品”生产基地,进行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发展农村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发展生态服务业。重视和培植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对接江广融合区的景观建设,合理规划和建设一批生态中心,提升生态景观建设品质与亲和力。支持节能环保装备产品和节能环保服务业,加快培育一批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增添新动力。
    3、建设生态工程,全面实施环境治理保育。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是最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要坚持生态修复与环境监管并重,提升环境质量,确保生态安全。加强自然生态修复。严格执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严守“生态红线”,严格控制生态空间开发强度。积极推进渌洋湖自然保护区、邵伯湖湿地、里下河湿地、沿江湿地建设,做好境内两条输水通道沿线的岸线保护、生态修复,为“清水走廊”打造生态廊道、建设大江风光带。持续整治突出问题。将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为重点,滚动式推进环境突出问题的整治,力争用两到三年时间,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要重点突出大气和水环境的污染防治,推进劣五类水体的综合整治,城市主要河流要基本消除“黑臭”。加快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监测监控体系,加强扬尘、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做好油气回收工作。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保障环境安全。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全面完成村庄环境整治,进一步抓好“四位一体”长效管理,加强农村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装置运行维护管理,不断提升村庄环境整体水平。大力推进绿化造林工作,完善沿江地区、沿江、沿路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突出做好规模化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工作。加大秸秆多种形式利用的引导力度,积极推广秸秆成片覆盖等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4、强化环境执法,牢固树立环保国策权威。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道德力量的推动,也需要法律法规来进行刚性约束。要营造环保执法良好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带头遵守建设项目各项审批程序,摒弃对重点企业挂牌保护的错误做法,痛下决心关停并转那些能源消耗大、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重的企业,铲除滋生“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怪现象的土壤。要形成齐抓共管协调机制。明确各具有环境资源管理职能的部门的职责、权限、义务,确保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是建立健全环境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政协、社会舆论、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既监督违法的单位,也监督违法和不作为的政府机关和个人。加强环保专业执法队伍建设。环保工作人员要挺直腰板,勇于执法,敢于动真碰硬,树立清正廉明的环境执法队伍,做人民群众环境利益的“钢铁卫士”,确保把环境保护工作真正落实到位。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扬州市发改委)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