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就业 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农村城镇化是植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发展过程中所独有的现象。城镇化的核心就是要从总量上减少农民及农村人口。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实现广覆盖的城镇化建设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市规模扩大,城乡一体化程度提高,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开始转变为城镇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开始大量向城镇转移。如何统筹城乡就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了当务之急。
一、就业之于城镇化的重要性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和谐之基。实现每个劳动者的充分就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核心,只有统筹城乡就业,将民生之根本的就业问题解决好,才会实现城乡和谐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
农村城镇化与农民就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实施城镇化战略有利于减轻农村就业压力,增加就业岗位。而农民进城有利于打破城乡壁垒,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增加农民额外收入。统筹城乡就业,其基本目标是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农村劳动力的有序和稳定转移,理顺和优化城乡就业关系,扩大城乡就业,提高城乡就业的现代化水平。加强对统筹城乡就业现状和推进策略的分析,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农民工就业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提速,我国企业的很大一部分员工将是从农村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他们正在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由于文化知识匮乏、经济拮据贫困,这类群体就业存在着以下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一是就业渠道不畅,就业信息匮乏;二是就业层次低、稳定性差;三是工资收入低,增长缓慢;四是就业环境差,安全得不到保障;五是缺乏培训机会、技术水平提升慢。由于这些原因,导致他们在脱离了农田后的城市里所从事的大部分都是些技术含量低、工作量大、危险系数高的职业,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的社会保障、子女教育、户籍、住房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由此可见,随着就业问题而带来的一系列生存需求、安全保障和归属欲望都得不到很好的满足,进而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关于统筹城乡就业出路的几点思考
1、开展各类培训,提高农民工工作技能
拥有一技之长是新时代企业对于用工的一项重要要求,作为新时代的农民工,要改写过去脱离土地就无法生存的状态,加强学习技能。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力度,加强创业、就业培训的引导和扶持。结合技工学校相关课程开展培训,培养企业实用人才。与此同时,开展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知识培训,提高劳动者维权意识。
2、加大关爱力度,增强农民工生活保障
加大生活保障力度是统筹城乡就业的坚强后盾。农民失去土地“被进城”后,得不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福利、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生活保障,“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等基本问题得不到解决,也就增加了农民工进城务工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政府、企业应对农民工的生活保障问题给予一定关注,规范企业用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给予人性关怀。
3、树立正确就业观,平衡城乡就业格局
统筹城乡就业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平衡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镇化的关系。政府除了推进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外,还需要控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避免农村所有青壮年因为农村凋敝的原因,不顾一切地离开农村、冲向城市。目前不少农民来到城市,正是为了逃离凋敝的农村而不是明确的就业。因此,政府必须首先避免农村凋敝,让那些愿意务农的农民,能够安心在农村务农。
与此同时,解决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回流问题。目前,有超过七成农民工不愿回乡就业,在积极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珍惜在外就业机会的同时,也要做好劳务输出人员“凤还巢”的工作,做活“回归”文章。积极为返乡人员提供便利条件,给他们回乡创业和投身新农村建设搭建广阔的舞台,让他们用在城市务工时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资金,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和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出力量、做贡献。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扬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