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市构建三大体系 保障粮食安全
作为粮食主销区,人多、地少、缺粮是张家港市粮食保供的基本特点,全市每年需要调入大量粮食平衡供需。近年来,张家港用粮刚性需求不断增加,市民对粮食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为实现全市“粮食安全”和“安全粮食”两大任务,张家港市着力构建三大体系,保障粮食安全。
一、构建粮食生产体系,提高本地粮食保障能力。
近年来,张家港市立足自身,藏粮于地。一是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全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保护和发展农业“四个百万亩”的实施意见》,确保优质水稻面积24万亩,确保粮食种植面积总量不减、耕地质量不降。二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张家港市坚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万千百”高产增效活动,通过以奖代补、政策支持等形式,鼓励扶持粮食产业技术创新研究,推广精确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生产能力。三是加强两季粮食收购。本地粮源不外流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近年来,张家港市实施粮食价外补贴政策,组织实施订单收购、委托收购、扎口收购,开展优质服务,确保本地粮源不外流。
二、构建粮食储备体系,提高粮食应急保供能力。
地方粮食储备是粮食保供的“稳定器”和“蓄水池”。一是做好地方粮食储备扩充。按照国家“销区6个月”的储备要求,张家港市全力推进地方粮食储备扩充工作,依靠国有粮食企业积极吸储和轮换优质粮源。目前,全市地方粮食储备规模达到XX万吨,比2011年扩大2倍。二是管好地方粮食储备。每年组织开展粮食清仓查库检查工作,确保地方粮食储备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帐实相符。同时,张家港市还积极应用“低温保管”、“绿色储粮”等新工艺,提高储备经营效益,实现了地方粮食储备“储得进、管得好、调得出、用得上、不亏损”。三是建好域外粮食基地。针对消费总量增加不可逆转趋势,张家港市坚持将域外粮食基地作为弥补本地粮源不足、充实粮食储备、调节市场供应的重要手段。通过支付基地建设费的形式,在苏北、东北等粮食主产区建成2万亩域外粮食基地,实现了引进域外粮源,提升了张家港市粮食保障水平。
三、构建粮食流通体系,提高粮食流通保障能力。
一是做强国有粮食企业。张家港市坚持将国有粮食企业作为实施粮食宏观调控的主抓手,积极做强国有粮食企业。今年,张家港市政府出台《张家港市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实施方案》,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在掌控本市粮源、引进域外粮源的主渠道作用。二是发挥放心粮油店作用。利用新闻媒体与“放心粮油进社区”活动,加大放心粮油店的舆论宣传,提高社会影响力;通过以奖代补形式,鼓励放心粮油店的个体经营户按规范要求做好放心粮油销售工作。三是整合粮油交易市场载体。张家港是粮油加工和粮油贸易大市,域内有东海粮油、路易达孚等大型粮企。近年来,张家港市整合资源,积极构建好市级粮油交易体系,扶持做好保税区粮油交易市场、市粮食物流中心及市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提高粮食流通保障能力。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苏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