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纵深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 时间:2013-12-03 点击数:

    近期,围绕城乡统筹发展这一主题,笔者通过调研相关部门、乡镇,走访有关单位、农户,深入了解了仪征市城乡统筹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现就调研情况,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仪征市按照省和扬州要求,全面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加大城市反哺农村力度,积极推动优质资源要素、社会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全市城乡经济社会事业始终保持又好又快、统筹发展态势。具体而言,主要是注重“三个倾斜”,坚持“四个同步”。
    (一)注重三个倾斜
    1、政策向农村倾斜。出台《关于强化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意见》,全面部署实施新农村建设“八大工程”,着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升农业发展质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化、产业化。制定《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并就提高农民收入和保障,提升农业生产力、农村综合发展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了详细规定。
    2、资金向农业倾斜。按照“市财政每年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投入力度。每年设立1000万元现代农业发展基金,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业重大项目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在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上,采取招投标制、政府采购制、专户直拨制等方法,确保专款专用。同时,坚持将农业开发资金、农发资金、新增土地有偿使用费地方留成部分、耕地开垦费和耕地占用税收入主要用于“三农”,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人才向镇村倾斜。坚持将优质干部资源优先向新农村一线配置,每年从市级机关和部门选派优秀干部,成立11个新农村工作组指导和参与新农村建设。择优选派了100多名大学生村官到新农村建设第一线,在全省率先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目标,探索形成了一套具有仪征特色的大学生村官管理、培养的模式和经验,受到李源潮等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去年我市向经济薄弱村选派32名“第一书记”,指导经济薄弱村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二)做到四个同步
    1、产业发展同步。城市产业方面,规划建设了开发区、汽车园、化工园等三大工业园区,构建了由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船舶制造等三大优势产业和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现代信息技术等三大新兴产业组成的现代产业体系。农村产业方面,建设了10个乡镇工业集中区,大力发展无纺、电子、服装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服务业,2个万亩、10个千亩现代农业园区全面开工建设,实现各镇千亩农业园区全覆盖;建成登月湖风景区、白羊山森林公园、龙山风景区等多个乡村旅游示范区,枣林湾生态园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农家乐等发展迅速,农村三产服务业占比逐年提升。
    2、开发建设同步。城市建设方面,全面推开12.4平方公里的滨江新城建设,目前,天宁大道、东园路等一批道路工程顺利竣工,城建展览馆、东园湿地公园等总投资20多亿元的工程陆续建成、投入使用,新城集聚效应初显。村镇建设方面,以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为着力点,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将全市4000多个自然庄台归并为107个集中居住区。目前,全市共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区32个,在建36个,累计建房17638户,集中居住率达17.6%。这项工作获得了“全省农业农村政策创新奖”,省委罗书记来仪视察时,对我市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经验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通过市场化、多元化运作方式,广泛吸纳各类社会资本,全面加快集镇,特别是大仪、谢集两个中心镇的开发建设。
    3、基础配套同步。在城市,以创卫、创文明城市、生态市为契机,连续十多年持续推进城建重点工程建设,城区面貌得到很大改观,城市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在农村,“十一五”以来,全市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00多公里,在扬州县市中最早实现农村通村道路全硬化,公交已经覆盖了所有乡镇和行政村。植树造林工作进展迅速,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7.4%,居扬州各县市区之首。建成农村沼气池11600个、污水处理厂6个、垃圾中转站15个,实现垃圾池覆盖到村组、垃圾收集覆盖到所有农户。实施城乡区域供水和备用水源工程,2010年底,在苏中苏北地区率先实现区域供水全覆盖。投入3.6亿元,对全市河塘进行全面清淤清杂;投入2亿多元,全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先后整治星级庄台109个、整洁型庄台3516个,完成所有庄台整治任务,有效改善全市城乡综合环境。
    4、民生改善同步。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2244元。坚持将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优先向农村配置,全部乡镇通过区域教育现代化验收,创成区域教育现代化县(市)。不断完善市、镇、社区(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所有乡镇卫生院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社区)、一般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市的目标。农民保障进一步加强,新农合实现全覆盖,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8.5%;新建、改造、扩建乡镇养老院11所,全市农村五保集中供养能力达到80%,五保供养条件居扬州前列。
    二、需要思考的问题
    随着上海大众30万辆整车、华电热电联产等一批重特大项目的成功落户,以及滨江新城的全面建设,仪征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给统筹城乡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迫在眉睫的“三个课题”。一是在城市主导产业实现跨越式大发展的形势下,农村如何在产业发展上通过统筹规划、联动发展,从根本上扭转“布局零散、特色不明、质态不高、总量不大”的不利现状。二是在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如何在环境建设上转变思维、彰显特色,打造出与汽车名城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生态乡村。三是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农村如何在民生建设抓住契机、重点突破,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实现保障型民生向幸福型民生发展。
    三、相关对策和建议
    围绕上述三个课题,笔者认为下一步必须重点抓好三个统筹,着力打造实力乡村、生态乡村、幸福乡村。
    一是统筹全市产业布局,打造实力乡村。坚持全市域共同发展,打破以行政区划和城乡二元思维来规划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旧有模式,因地制宜地规划全市域产业发展格局,着力打造三大板块。一是沿江城市中心板块。以城市为中心,以汽车工业园、扬州化学工业园、经济开发区为依托,以新集、马集、青山、十二圩四个乡镇、办事处为辐射延伸,在加快滨江新城建设的同时,重点集聚和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石化、船舶制造和三大新兴产业等主导产业,通过产城互动,联片发展,最终形成“一城、三园区、四卫星镇”的格局,打造出以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主体功能的沿江城市板块。二是中部丘陵生态板块。以枣林湾生态园、月塘镇为主体,依托该区域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优势,统一行政管理,统筹生态开发,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医疗保健、高档养老、生态住宅等三产服务业,打造出一个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和吸引力的低缓生态丘陵建设保护区和旅游度假区。三是北部中小产业板块。充分发挥大仪、陈集、刘集等北部三镇毗邻两省三市的区位优势,以承载中小产业集聚为定位,对这一区域产业发展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积极吸引和集聚与汽车零部件等六大产业配套的中小产业和特色产业项目落户,构建起区域性的中小特色产业集聚区域,打造一个富有产业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北部乡镇经济板块。
    二、统筹城乡生态布局,打造生态乡村。仪征北枕蜀岗,南临长江,低缓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三,境内拥有苏中地区最高的2座山峰(铜山、捺山)、扬州地区最大人工湖(登月湖)、2个省级森林公园(铜山、西郊),“山、水”两大自然资源得天独厚。随着仪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打造一个江河贯通、山清水秀、森林环抱、个性鲜明的生态乡村,不仅能够有效实施对工业、城市发展的生态补偿,更能打响城市品牌,赢得城市竞争,保证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一是打造优美城市。发挥仪征城依水而建、市内水系发达这一优势,加强对仪城河、仪扬河、石桥河等河流以及镜湖、荷花塘等池塘湖泊的整治和改造,加大沿河、沿湖植树种草力度,着力将这些河道、湖泊改造成为独具特色、各具功能的城市绿链。二是打造绿色城郊。坚持“将森林引入城市、让城市坐落森林”这一绿色城市建设理念,按照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同步发展的要求,依托枣林湾生态园和月塘镇多山多水的生态优势,通过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退工还农,生态退耕还林和开发休闲旅游,为城市营造一个天然“绿肺”,打造一个200多平方公里的“绿色城郊”。三是打造生态镇村。按照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要求,持续提升农村整体环境。推进森林资源提质增量,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狠抓绿化造林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通过优化结构、丰富树种,提升绿化造林水平和质量,实现森林资源质量和总量“双提升”。在全市推广农村环境长效管护市场化运作模式,提高长效管护实效。加大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继续保持秸秆全面禁烧,不对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率。
    三、统筹农村居住布局,打造幸福乡村。一年多的实践,已经证明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是一场旨在改变千百年来农村落后生活面貌的农村住房改革,是一项名副其实的民心工程、惠民工程。今后,必须将这项工作从简单的“集中居住”向更高层次的“新型社区”方向纵深推进,力求以更完备的基础设施、更完善的公共服务和更文明的文化生活,让农民过上媲美城市的高质量生活。一是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按照农村新型社区的标准,根据农民的生活习惯和地域特色,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好不同农民集中居住区。按照功能齐全的要求,加大农民集中居住区的道路、水电、数字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并配套好幼儿园、卫生服务站等公用设施,建设好超市、浴室等生活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农民居住质量,实现农民的就地城镇化。二是完善农村社会事业。发挥农民集中居住后带来的资源集约优势,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让农民与市民一样,享受到更多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全面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以建设幸福民生为宗旨,继续加大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投入,出台政策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加速向农村延伸,推动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化发展。同时,不断提升对农民的保障标准,建立新农保、新农合政府补贴的自然增长机制,并确保其增幅不低于全市GDP的增长速度,彻底解决好农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问题。三是在传扬农村幸福文化。利用农民集中居住后形成的新的人流、信息流,大力繁荣农村文化,为农民打造文明幸福的精神家园。以“建设汽车城、争做文明人”系列活动为抓手,不断加快农家书屋、乡镇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送书下乡、送文化下乡等文化传播活动,大力实施农民劳动技能培训工程,广泛发动农民艺术团和大学生村官参与农村“播种文化、传播文明”工程,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塑造农村文明新风。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扬州市发改委)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