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实际 因地制宜 统筹推进城镇化建设

来源: 时间:2013-12-03 点击数: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速城镇化进程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只有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才能不断推动现代化进程;只有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相依托,相互促进,才能推动城乡共同繁荣。笔者以仪征为例,就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走出具有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之路,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坚持工业主导,促进产城互动发展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支撑。只有发展工业,才能更好地促进人口集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和消费需求,从而带动城镇建设,实现产城互动。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活动频率,积累更多的项目源、信息源。强化招商组织、信息收集,认真分析现有产业的上下游产品、现有企业的关联客户、现有资源优势的对应项目、周边大中城市的产业转移情况,形成全市招商项目库。采取小分队形式,利用商会、协会、展会等平台,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开展高频率、多形式、有针对性的拜访、邀客、洽谈等活动。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推进效率,推动在手在谈项目及早到资。坚持定期督查通报、定期召开例会,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洽谈、落户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尽快将意向变成协议、将项目落到地上,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突破。
    二是强势推进项目建设。坚持重大项目领导挂钩、定期协调会办、“零收费”等办法,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推动签约项目早开工、在建项目早竣工、竣工项目早达产。密切关注项目到资、实际投入和建设周期等情况,对因要素制约影响项目实施的,想方设法帮助破解;对因外部市场原因影响实施的,加强指导、沟通,积极帮助出谋划策;对不具备实施条件、实际投资不达标或建设周期过长、年年结转的项目,及时调整出重大项目库,确保实打实、硬碰硬地推进项目建设。
    三是扶持现有企业发展。现有企业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支撑。在现有企业当中,精心挑选一些骨干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挑选的标准:一是与全市产业定位相符,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二是企业本身质态相对较好,具有比较好的市场前景、经营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三是投资者有开拓意识,有做大做强的意愿。对于这样的企业,在资源配置、工作精力上予以倾斜和扶持。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主动提供信息、参考、建议;重点针对企业做大做强所需的土地、融资、审批、电力、劳动力等问题,提供优质服务。
    四是提升园区开发水平。创优园区开发模式,做好融资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园区经济发展主阵地作用。经济开发区加快推进沿江岸线资源整合,加快科教产业园建设,打造2平方公里核心区,推进十二圩集镇开发。汽车工业园抓好整车二期土方、铁路支线建设,为争取整车二期项目创造条件;加快大众广场、曹山综合贸易区建设,推进德国小镇招商建设,加快零部件职工宿舍区建设,完善区域内配套设施。枣林湾加快万顷良田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道路、污水、旅游等设施,做好旅游活动的策划,提升园区的承载力和影响力。各镇科学确定工业集中区开发规模和开发步骤,着力完善功能配套,提高运行质态。
    五是破解要素瓶颈制约。土地方面,继续加大点供和独立选址、增减挂钩、万顷良田等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土地指标;坚持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充分考虑土地投入产出比,严格投资强度门槛,加大盘活存量力度,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资金方面,
    一手抓政府融资工作,在确保资金链完整、债务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通过多种途径,推进政府融资,促进产业载体建设;另一手抓政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优化资金投向,增加对现有企业和在建项目的支持。
    二、加强载体建设,构筑现代城镇体系
    城镇化与工业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城镇化必须有工业化作支撑,工业化也离不开城镇化的服务配套。当前,仪征应重点发展中心城区和集镇,不断提升城区和集镇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
    一是实施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推进城乡建设。注重规划策划,优选设计单位和规划人才,深化地下管线设施、街区立面、天际线、单体建筑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合理确定主次干道的等级功能,预留足够的退让空间。优化开发时序,突出核心区开发,优先布局商业、学校、文体、行政办公等公共设施。强化经营理念,做好效益分析,探索多样化的招商合作模式,实现滚动开发。依法加强对规划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与建设活动的统一管理,切实保障城乡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是加快城区建设。按照滨江新城建设和老城改造同步推进、重点地区和窗口地区优先开发的总体思路,全面推进城市能级提升、面貌出新。滨江新城建设,重点承载行政金融、科教文化、高端商务、品质居住等功能,打造城市现代化形象标志区。加快开发阶段转换,把工作重心从前期搬迁安置、路桥建设转到展示形象、全面开发上。加快实施五星级酒店、体育运动公园等项目,努力建成一批体现城市品位的地标性工程。老城改造,以提升品质、改变形象为目标,加快对空间结构、配套功能的改造和升级,建设具有历史文化风貌、充满生机活力的商业商贸中心区。积极推行网格化办法,每年选择1-2个区域进行系统化改造,重点加大老旧小区整治、巷道改造力度,完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卫、出行等配套设施。
    三是推进集镇建设。按照打造“形态优美、功能完备、富有特色”的新型小城镇要求,全力提升各镇镇区道路、绿化、广场等公共设施水平,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区布局向镇区集中,提升集镇形象。从区位条件、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出发,把握好集镇的功能定位,合理确定集镇建设的规模。优化集镇和工业集中区之间的布局,形成互动发展,既让群众能够就近就业,同时也能够就近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科学考虑集镇建设时序,根据实际需要、群众意愿,分清轻重缓急。
    四是加强城镇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抓住既影响城市整体形象,又影响群众生活的突出问题,每年锁定几个难点抓攻坚,着力打造民生城管。以数字化城管建设为突破,强化细节管理,扩大管理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积极推动重心下移,强化滨江新城、城郊接合部和集镇管理,努力实现城乡管理高水平、一体化。
    三、夯实农业基础,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如果跟不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也会影响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一是加快农业园区建设。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继续加大农业“百千万工程”建设力度,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引进设施农业项目。特别是在实施万顷良田项目过程中,扎实抓好农地整理、农业项目引进工作,促进现代农业连片开发、规模发展。
    二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围绕“怎样让一般农民从土地上脱离出来、怎样让更有生产经营管理能力的人专业化从事农业生产、怎样让农民从土地中增加收益”几个重点问题,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促进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健全农村土地权益保障机制,建立流转价格动态增长机制,不断提高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收益。
    三是抓好合作组织建设。在增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入社成员的同时,积极创新合作模式、拓宽合作内容、提升合作质态。引导合作组织从生产向运输、加工、销售等方向发展,拉长合作链条,拓展合作组织盈利空间,增加入社成员分红或股金收入。
    四是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是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坚持优质、高产、安全、生态的发展方向,大力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标准化,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落实春耕备耕,扎实做好水稻主推品种推广、集中育供秧、机插秧、植保社会化服务和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工作,为实现粮食生产“十连增”奠定基础。
    五是稳步推进集中居住。进一步提高农民集中居住程度,重点打造好集镇周边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既壮大集镇规模、带动集镇建设;也减少农民集中居住区的配套成本,让农民享受到集镇的相关服务。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布局、规模。加快完善集中居住区各项设施,不断健全管理服务功能,推广社区化管理模式,为农民提供更全面、更便捷的服务。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扬州市发改委)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