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市三项举措加快富民强村步伐
溧阳市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努力探索多元化、多样化、多业化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子,加快富民强村步伐,改善农村民生福祉。
一是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创新增收途径,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在推进土地重整、村镇重建、要素重组中,增加农民创业机会、商业机会和增收机会,增加农民财产性、经营性收入;通过提高农业补贴减少农业生产经营风险,通过帮扶低收入农户减少困难人群比例;积极发挥财政投入带动社会资本投资、农民创业带动就业、农产品加工带动农业生产增值的乘数效应;鼓励农民进入城镇减少基数,对农村“老、困、特”人群,坚持政府托底,体现社会关爱,组织实施好“百千万”帮扶工程,完成了茅山老区60个村实现农民收入增、村级实力增、镇级能力增“三增”目标。
二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大力发展多种股份制形式的法人经济实体,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集中资源、资产、资金,因村制宜,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新型工业、建安业和旅游业,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鼓励支持村集体通过资源开发、土地整理和置换、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规模经营、参与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引进招商项目等多种形式,发展物业型、资产型、合作型集体经济,增加集体资源性、资产性、服务性收入。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加大金融支持,落实优惠政策,推进“百千万”帮扶工程,扩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全面消除经济薄弱村,建立资金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村级运转保障机制,增强村级组织为农民服务的能力。
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重点发展自然生态型、果蔬农庄型、田园风光型、山水生态型、民俗文化型、农家度假型等类型的新农村,增加休闲旅游元素,提升发展竞争力。围绕“四圈三区二园一重点”的农业产业布局,拉开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框架,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将农业资源转化为现实的休闲旅游产品。充分挖掘乡土民俗文化内涵,利用乡村特有的民俗风情、文物古迹、节庆文化、民间文艺、乡村古建筑,组织开展观光、游憩、考古、体验、休闲等旅游活动。打造精品乡村旅游线路。按照“一核三线四组团”的旅游空间布局,规划建设天目湖周边乡村游憩带,翠谷庄园、吴楚农耕文化园、南山竹海文化休闲旅游带,瓦屋山—曹山休闲度假旅游带等三条乡村旅游带,打造曹山国际慢城、江南水韵、桃园仙境等一批精品项目,巩固提升溧阳乡村旅游品牌。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深入开展星级农户评定,规范乡村旅游经营,建设新农村酒店、乡村酒店,提升乡村旅游品位。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就业的作用,带动更多农户在家门口致富,提高农户对乡村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的认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常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