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守住鱼米之乡“红线”
昨天,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江湾村八组沈寿根夫妇在自家的15亩水田里,一上午就挖了400多斤荸荠。“荸荠是‘水八仙’,挑到上海每斤能卖3元”,沈寿根说,估计今年一亩产值有8300元,比去年净增1900元。
沈寿根的增收,得益于苏州澄湖现代科技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通过农田整治和环境改造,示范园形成了6568.2亩水稻、6142.7亩特色水产、18052.2亩高效园艺、158.2亩生态林的布局。
这里,水、田相间,3万多亩农田保留着江南水乡特有的生态风情;
这里,依托村专业合作社,成为了周边近2万个“职业农民”的聚宝盆;
这里,是苏州“四个百万亩”的一部分,蓄积着苏州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空间,承载着农民更多的财富希望,更是苏州“鱼米之乡”保持和谐、生态发展的不竭动力。
不仅守住耕地“红线”,更保护了可持续发展资源空间
苏州是鱼米之乡,历史悠久。
苏州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是经济发达地区。
苏州经济总量不小,而农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不到1%。
苏州常住人口有上千万。假设每人一天吃一斤青菜,一亩地生产青菜1000斤,1000多万斤青菜就要一万亩地。但苏州8848平方公里上就那么点土地。目前,人均耕地不足半亩,粮食自给率30%。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如何更稳定、安全?
苏州的耕地“红线”怎样守住?
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空间在哪里?
鱼米之乡特有的风情、文化如何保护?
现实的需求,未来的战略,摆在苏州人面前。“四个百万亩”,这一关乎苏州未来发展战略的“热词”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越来越“看得见、摸得着”。
2006年,《苏州市“十一五”农业产业布局规划》明确提出建设“四个百万亩”农业生产基地,即百万亩优质水稻、百万亩特色水产、百万亩高效园艺、百万亩生态林地。在发展模式上,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现代农业,用市场化手段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合作化、农场化、园区化“三化”联动发展。
2012年底,苏州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保护和发展农业“四个百万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四个百万亩”的具体目标。
2013年初,苏州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关于有效保护“四个百万亩”,进一步提升苏州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决定》,将保护“四个百万亩”上升为守住生态安全防线、保护战略生态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目前,全市“四个百万亩”已全部细化落实到镇和具体田块,实现100%“落地上图”,国土部门正在对相关数据作最后的技术分析。总面积413.89万亩,其中,优质水稻112.36万亩,特色水产102.69万亩,高效园艺96.94万亩,生态林地101.9万亩。共涉及苏州9个县级市、区,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吴江区,共81.6万亩,面积最小的是苏州工业园区,共4.6万亩。这些区域“落地上图”,以后地形地貌是啥模样、种些啥、养的是什么,一查就知道。
同时,苏州通过这一资源空间布局,守住了耕地“红线”。但“四个百万亩”于苏州而言,其意义远不止这些。
据专家测算,一亩水稻田的降温作用抵得上125台5匹的空调。从这个意义上讲,水稻田不仅能蓄水防洪、净化水质,还是城市的天然蓄水池,堪称“城市之肾”。
事实上,随着“四个百万亩”的推进,苏州关于农业生态的保护和提升行动一个个在实施。市农委开展了农业用地土壤专项“体检”,通过不同类型农产品产地土壤样品的采集和检测,最终将编制出苏州农用地土壤调查报告。今年10月,苏州林木首次摸“家底”,将建立乡土树种种质资源库,以保护本地森林资源。同时,苏州在全省率先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耕地保护机制,率先出台水稻田永久性保护政策,率先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率先开展湿地地方立法工作。
作为国家级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今年5月,吴江区震泽镇完成了全镇近5万亩土地的平整复垦和农田水利整修,投资1.68亿元。该镇副镇长黄立峰算了笔账,整治前,一台农机一个工作日插秧20亩,收割30亩,水稻亩产约1000斤;整治后,插秧速度提高25%,收割速度提高一倍,产量增长10%。同时,江南水乡风貌成了旅游休闲资源。
不仅发展了现代农业,更彰显了生态农业的“财富”
一个工厂化育秧,拥有6项实用新型专利,本月初还拿到了国家发明专利。
在太仓,育秧搬进“工厂”,一条流水线不到10人,每小时可育600盘秧苗。不仅提高了秧苗成活率和水稻种植效率,还直接带动每亩水稻投资成本减少数十元。
在昆山,锦溪变传统的大户承包为镇农地股份合作联社经营,通过集体经营、定产包工、网格化管理等“合作农场”经营新模式,让土地不断“升值”。锦溪镇党委书记程文荣介绍,长云村600亩土地,今年水稻一季总收入69.89万元,减去种子、化肥、人工及农机折旧,净收入29.43万元。如果大户承包,按合同上交仅10.02万元。相比之下,“合作农场”经营净收益增了19.41万元。
在张家港,永联现代粮食基地的600亩稻田里采用了“稻鸭共作”,鸭子帮着吃虫、除草、施肥,每亩可节约肥、药的费用94元。该基地农技师徐俊才说,鸭子在稻田来回跑能刺激水稻生长,还能增加成穗数,亩产量比一般地块增加了90公斤,至少增收200多元。由于大幅减少化肥、药用量,食品安全更有保证。
在常熟,蒋巷村成片的稻田带着泥土的芳香,吸引了周边的城里人。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不仅拓展了当地的农业功能,还改善了当地的人居环境。
规模化,科技化,专业化,生态化,在“四个百万亩”的资源空间中大显身手,现代农业从点向面扩展,都市农业把体验、休闲送到市民家门口,也让城市更生态。目前,苏州市区范围内共有果树近10万亩,这些果园有着景观游赏、采摘等农业休闲功能,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目前,苏州91%的承包耕地实现了规模经营,现代农业园区建成面积达80多万亩。
从生产、生活、生态,到生态、生产、生活,农业的功能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更新”,农业作为传统的资源性产业在“进化”中已经展现出了更多现实和未来的“财富”。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将其定义为“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与其他世界遗产类型相比,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更加注重人地和谐的活态的、复合型遗产,以水稻为基础的农业系统是首要标准。目前,全球被列为保护试点的共有19个,分布在11个国家。中国共有6个保护试点,其中包括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和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
从中可见,作为历史文化悠久的鱼米之乡,苏州特有的水乡地理风貌和生态、文化蕴含的价值。未来,这样与城市共存的现代农业生态系统,将是留给子孙后代的美好财富。
不仅提高了农民组织程度,更让“职业农民”实现自身价值
卞涵佳,五月田有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2008年毕业于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2009年,卞涵佳组建专业团队,到吴江同里科技农业示范园创办了有机农场,主要经营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及农产品种植,成为苏州市菜篮子工程直供基地。针对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卞涵佳推出了会员制“宅配套餐”。她认为,有机食品、有机农业的发展是必然趋势。
苏州市农村经济研究会今年11月公布的专题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先后有345名大学毕业生选择到苏州农村做农民,其中学农的106人,非农专业的239人。苏州籍261人,外地籍84人。这些“大学生农民”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中就业的有312人,在农业领域自主创业的有33人。
与传统农民相比,这些“大学生农民”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而是由一个群体或农场、农业园区、合作社作支撑;他们从事的不是单一的种植或养殖,而是融种植、养殖与科研、加工、营销于一体的“复合型”农业;他们凭借的优势不仅仅是体力和机械,而是知识和科技。他们向记者表示,选择当农民,主要因为农业领域适合创业,有钱可赚。
“农民”,在这些“大学生农民”眼中不是“身份”,而是纯粹的“职业”,他们是“职业农民”。
在这些“职业农民”眼里,“四个百万亩”就是“金山银山”。在吴中区东山和金庭两个镇,大学毕业生创办合作社并领取工商营业执照的已有10家,主营特色农副产品及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等,入股农户1580户。这些“职业农民”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其中最小的23岁。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苏州已涌现了一大批新型农民,他们中有种田能手、农技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他们掌握着新技术、新知识,带领着其他农户共同致富,实现自身的价值。
种田能手张林元组织120多个失地农民,成立了淞泽园水生蔬菜专业合作社,在吴中、吴江等地承包1600多亩水田,种植水生蔬菜,是苏州市菜篮子工程直供基地,一年供应市场新鲜蔬菜8000吨,社员年人均工资超过5万元。
在苏州农村,还有面广量大的“4050”农民,他们通常缺乏职业技能,就业相对困难。怎么办?通过村(社区)集体经济牵头,将这些“4050”劳动力组织起来,以劳务专业合作社等形式进行培训,使其中相当部分农民也转化成了“职业农民”。
统计显示,目前苏州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等“三大合作”累计4069家,持股农户比例超过96%。2013年,全市共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8.5万人次,职业农民培训2万多人次。全市持证农户占比超过26%。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苏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