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市“七字诀”创新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模式
大学生村官工程是党和政府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自该项工程实施以来,金坛市高度重视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和管理,充分发挥智力资源优势,准确指引村官成长方向,不断搭建村官成长阶梯,创新“七字诀”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
“设”。为确保对到村任职的每一名大学生村官实行有效管理,保证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党委为大学生村官设立专门岗位,并在2013村“两委”换届时,将大学生村官列入村干部候选人名单,将大学生村官融入到村干部队伍当中。同时结合工作实绩对他们进行年终考核,促进他们尽快进入了自己的角色,找准了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
“帮”。党政领导与大学生村官实行“一对一”帮扶,经常性的与大学生村官交流沟通,详细了解他们在村里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定期组织召开座谈会,让大学生村官之间相互交流工作心得,使他们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鼓励他们要多向村“两委”干部学习,独立承担工作,积极大胆工作,多接触实际、接触群众,在实践中锻炼,增长才干。
“带”。村干部带领大学生村官深入农村,来到田间地头,聆听村民的真实想法,深刻了解村情民意,为进一步开展农村工作奠定信息基础。同时村书记带领大学生村官参与村级各类事务管理,并由易到难的给他们安排适当的工作,为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逐步熟悉农村事务,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工作激情和工作干劲,增加他们的工作责任感和基层工作经验,鼓励他们运用自身所学,发挥专长,应用到日常工作当中去。
“传”。在日常农村工作中,村干部真心实意的向大学生村官传授农村工作经验,逐步让他们领悟农村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增强他们服务群众的技能。充分利用好“离退休干部党员牵手大学生村官”活动平台,组织镇、村离退休干部定期与大学生村官开展交流会,由老干部向大学生村官传道、授业、解惑,进一步提高他们处理农村工作的能力。同时鼓励大学生村官走进农户家中,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向村民学习农业知识。
“联”。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是他们更好的相互学习、相互补差、共同进步,党委专门成立了“金坛市‘青村行’大学生村官团支部”,通过团支部组织的“大手牵小手,爱心连信心,关爱农民工子女”等活动,金坛市大学生村官增加了沟通交流和协同工作的机会,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青村行”团支部也被评为“……”。为进一步开拓视野,创新思维,2013年金坛市与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成立了“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大学生村官联盟驻茅山革命老区为农服务站”,服务站的成员主要由金坛市大学生村官组成,服务站的成立加强了高校与农村、理论与应用、高新科技与生产一线之间的对接,大学生村官在充当体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更好的增强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炼”。金坛市党委对大学生村官实行“百炼成钢”战略,要求大学生村官不仅要去完成村上重点工作,还要根据自身所学,从事好党员管理、远程教育、计划生育、民事调解等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通过日常工作的锻炼,提升他们独当一面的能力,逐步使他们从协助村干部办事到独立承担工作转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中,金坛市大学生村官圆满完成了指导员和普查员的任务,受到了镇村领导的一致好评。村“两委”换届以后,大学生村官正式成为村“两委”班子一份子,真正承担起村干部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引”。金坛市党委在抓好大学生村官日常教育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村官自主创业、团队创业模式,凝聚创业合力,为大学生村官搭建创业舞台,提供创业信息,联系创业资金,增加创业能力培训,完善创业技术支持,培养他们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可以利用村级项目的实施发展连带项目,由大学生村官主导并实施,引导他们创业致富,进而带动村民致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党委政府的大力培养、教育和管理下,金坛市大学生村官显示出了扎根基层、服务农村、干事创业的内在活力和持久动力,充分展现出了新时代村官的风采。今后,金坛市将会立足大学生村官“七字诀”培养模式,改进和完善工作方法,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村官尽快成长成才。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常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