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以“全产业链”保障粮食安全
今年以来,淮安市粮食系统围绕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目标,从全产业链角度,着眼承前启后,与生产环节、消费环节融合,以流通促生产,以流通带消费,以流通提升效率,提高农民种粮收入,保障粮食安全。
精心组织抓好收购。夏秋两季收购期间,全系统将认真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确保农民种粮卖得出,卖出好价钱。同时,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入市收购,组织开展自营收购,适时启动政策性粮食收购。巩固放大粮食收购共同担保基金的效应,进一步完善粮食收购服务措施,提升为农服务水平。
优化地方储备粮管理机制。地方储备粮是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的核心内容,是地方政府应急调度的“蓄水池”。省政府明确要求,新增地方储备今年全面落实到位,已经列入对市县政府的考核。加强对地方储备粮油的检查和管理,确保数量到位率、质量合格率、费用补贴到位率均达100%,确保做到出现紧急情况时调得出、用得上。对地方储备粮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储存库点动态调整机制,改变以往一层不变的储备模式,形成竞争机制。同时,积极探索民营资本进入政策性储备。建立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候选库,健全淘汰机制。
放大产销区衔接机制效应。加强粮食产销衔接,积极参与全省粮食产销合作,主动探索建立产销合作利益补偿机制,争取将我市列为试点,促进省内供需平衡。继续抓好宁淮合作,优质稻米基地面积扩大到50万亩,合作数量扩大到10万吨。同时,加快健全应急网点、供应体系建设。完善粮食应急预案和预警机制,健全应急加工、储运、供应网络。
保障军粮优质供应。规范建立有关台账,以优质粮油供应部队,确保安全无事故。同时,以弘扬双拥、节粮等主题,开展“服务进军营,升华军地情”活动。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