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县班庄镇科技小农场成农民增收“大舞台”
近日,赣榆县班庄镇东窝子村张庭和来到村晚秋黄梨基地,与其他工人一起,清除梨园的杂草。张庭和是梨园的“长工”,长年在梨园内负责带领其他农民,对梨园进行管理。近年来,由于班庄镇不断优化结构调整,科技小农场如雨后春笋一样多了起来,不仅做大了特色产业,而且给该镇能人创业、农民增收提供了“大舞台”。
班庄是丘陵山区,山岭面积达6万多亩,特别适合发展林果业。近年来,虽然该镇农民也在林果业发展方面做出了大量努力,但一家一户的独立经营,形不成规模优势,而且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不仅产量低,效益不好,而且抗灾能力差。为做大特色产业,该镇积极流转土地,坚持土地向能人集中。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制定了本镇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并立足规划,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型特色经济。在鼓励本地能人积极创业、兴办特色小农场的同时,还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大型农业项目。几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兴建了东窝子村千亩晚秋黄梨基地、介沟村绿欢杂果基地、中盛厚德养殖基地等,而由本地能人投资兴建的夹谷山茶园、新集晚秋黄梨园、曹顶村生态苹果园等小农场也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全镇各种类型的科技小农场达20多个。小农场的兴起,不仅做大了特色产业,而且提高了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该镇已发展特色基地2万多亩,有近100个农产品被评为无公害产品,康源芦笋茶、夹谷山茶等多个产品还被评为省优秀产品。
科技小农场的兴起,为当地能人干事创业提供了舞台。太平村何宜任利用流转的土地,建设了50亩晚秋黄梨园,每年收入达60多万元。同时,也使许多农民从一家一户的生产中解脱出来,为他们增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许多农户将农田流转出去后,安心在外面打工,不外出的农户,更是“坐家当掌柜,出门当工人”,像张庭和,将家里的5亩农田流转给苏州客商后,不仅每年租金达5000元,而且在苏州客商的晚秋黄梨园当上了“长工”,月工资2700元,不用离家,年收入就达近4万元。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连云港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