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农机化跨越发展显成效
近年来,随着农机投入的不断加大,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农机化综合水平显著提升,农机化在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中的装备支撑作用日益彰显。截至2013年底,淮安市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518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6%,其中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达84%,高效设施农业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达45%。
当前,淮安市农机化发展已经进入了新阶段,如何实现数量和质量共同提高、速度和效益相互统一,已经成为该市农机化发展的新课题。全市农机化工作应该按照“转方式、调结构、提水平、强主体”的思路,示范推广先进适用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促进农机、农艺、农业经营方式协调发展,推动我市农机化新起点上新跨越。
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进一步巩固省级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创建成效,优化装备结构和区域布局,引导发展育秧流水线、高速插秧机以及基质育秧新技术,重点建设一批水稻机械化生产示范区、示范片。同时,结合该市实际和农艺要求,加大小麦精少量播种、适度保墒、播后镇压技术和复式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稳步提高小麦种植机械化水平。
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综合利用。将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综合利用作为推进生态优先战略的重要内容,按照“夏季主攻还田,秋季突出利用”的整体思路,扶持发展农机合作组织利用大功率还田机组承担重点区域的还田任务,加速秸秆还田与水稻机插秧、小麦机播种、深松整地等技术的集成应用。
加快突破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结合该市农业主导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和现代高效农业,重点推广设施蔬菜生产、高效水产养殖和规模畜禽养殖等关键环节急需的技术与装备,通过创建省级农机科技园区和市级农机科技示范基地,提高农林牧副渔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创新农机经营服务体制。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鼓励兴办农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构建农机经营服务体系。将机库建设用地纳入城乡用地规划,加大“三库二间一室”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提高农机合作社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协调配合,对符合条件的农机合作社开展农业机械抵押、授信等信贷服务,解决农机合作社融资难问题。
加强农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全面贯彻《江苏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构建农机安全生产监管网络和责任体系,加强农机交通警务室建设,扎实开展农机安全专项整治,强化农机源头管理,提升“三率”水平,遏制农机责任事故发生。规范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扶持发展农机维修业,网点审批实行“先照后证”。加强农机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大力促进农机工业发展。抓住国家促进农机工业发展的机遇,支持骨干农机企业发展,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能力。鼓励农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农业园区、农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共建产业技术联盟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促进农机产、学、研、推结合,加快技术成果熟化应用。同时,支持和服务农机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科技、农业和技改等项目,进一步完善农机企业金融服务和担保体系,拓宽农机企业融资渠道,为重点农机企业、知名农机品牌提供无息或贴息贷款。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