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阳县棉花协会对棉花直补政策的反应与建议
根据中央1号文件精神,国家有关部门先后明确了今年棉花直补政策的试点区域和棉花目标价格。这将意味着,今年从新棉上市起已经连续三年实施的国家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不再继续,新棉价格也将趋向市场化。对此,射阳县的棉农、棉花企业和纺织企业也都有各自的一些反应。
一、棉农表现忧心忡忡。在国家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取消以后,国内的棉花价格必然趋向市场靠拢而下降,棉农的忧虑增多。一是担心得不到国家棉花直补政策的支持。棉农(特别是一些植棉大户)也知道今年的直补政策仅在新疆试点,暂时还未及内地。虽有传言,国家将采取相应措施,使内地的棉农也能得到国家政策的优惠。但他们清楚,要使传言变为现实,还有距离,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二是担心新棉价格降幅太大。棉农认为,目前国家出台的目标价格并非是市场、新棉收购的终端价格。即便是这个价格,在棉籽价格还能稳定在上年的水平上,每公斤籽棉的交售价格同比要减少0.22元。如果按现行的国家抛储竞买底价,每公斤籽棉的价格还要下降0.94元。两项加起来累计减少1.16元。与去年平均交售价格比,降幅达到14.5%。一旦与国际棉价接轨,降幅则会更大。三是担心植棉收入减少。棉农算了一笔帐,今年的棉花产量即使按近三年中最高的280公斤、价格按竞买底价计算,棉农植棉的直接收入只有1926.4元,同比减少了324.8元。而生产成本从目前育苗阶段的投入状况看,还会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因此,除去成本后的纯收益降幅将会更大。
棉农坦言,前几年种棉花就没赚到什么钱,有的年份在剔除了自投工的成本后,还要亏一些。今年如果没有国家补贴,这个棉花就真的没有种头了。还有些棉农表示,在他们那里,土地高洼不平,自流水质差,更无灌溉设施,不种棉花又能种什么,心里十分纠结。
二、棉企经营意向不明。近两年,射阳的棉花企业除了少数交储外,经营状况都不是太好,加上棉花面积的大幅缩减,产量减少,“吃不饱“的状况普遍存在,不少企业已陆续退出了棉花经营。统计数据显示,在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初期,全县的棉花加工企业最多时超过了200家,但到了2013年,列入县棉花协会购销进度统计的只有17家,其中进入加工程序的只有14家,坚持到全县棉花交售结束的只有4家。2013年累计收购地产籽棉5.51万吨,其中外销籽棉(不包括转售县内企业加工的数量)1.3万吨,占收购总量的23.6%,加工皮棉只有1.55万吨。至4月20日,累计销售15430吨,其中交储8100多吨,占皮棉总量的52.6%;纺织企业留用1845吨,占12%;现货市场销售包括交储企业部分达不到国家收储要求的在内,计5400吨,占34.8%。至此,包括籽棉直销在内,累计销售进度已达到99.6%,年度销售已近结束。但经营状况普遍不够看好,一些小包型的棉花加工企业出现了阶段性亏损。再加上新的棉花年度国家取消了收储,储备棉抛售又进入了常态化,国际市场形势走向不明,企业经营风险将会有增无减。因此,多数企业对今年的新棉收购加工不感兴趣,有的想收又不敢收,即使大包型企业,因收储没有了,也显得特别谨慎,至今还没有一个“准”。可以肯定,今年全县入市收购的棉花企业会更少,而且新棉上市初期将以观望为主,真正开秤收购的时间也会比往年推迟。特别是在一些棉花种植较为零散的镇区,企业不再开门收购,又将为棉农交售带来更多的不便。
三、纺企设想,棉价接轨逐步到位。从今年4月1日起,国家调整了棉花抛储竞买底价,虽然成交比例依旧,但已释放了棉花市场价格走向的基本信息。在射阳,有的纺织企业希望棉花的市场价格越低。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