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高新区新型合作经济多“引擎”推动富民强村
唱好合作经济拿手戏,闯出生态农业特色路。数据显示,去年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分红达1.5亿元,富民合作社分红近1.1亿元,在全市名列前茅。而根据高新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总资产、总收入倍增计划”,明确在“十二五”期末时,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总资产、总收入要在“十一五”期末的基数上实现倍增。为实现这个目标,该区正在用市场之手将一个个合作经济组织历练成“现代化公司”,为动迁农民打造一块块富民强村的“聚宝”载体。
【故事】10年,从“村干”到“大公司”管理员
近日,在枫桥街道股份合作联社——联枫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管理部工作人员张建方盘点着富康商业街的招商名录:“商业街建筑主体已全部完工,等到9月1日正式开街,每年将给我们股份合作联社带来627万元租金收入!”
50岁的张建方,亲历了枫桥街道村级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里程。张建方曾是木桥村村委会会计。他说:“那个时候,我们村自建了2万平方米厂房,因规划水平不高,造的都是简易厂房,每平方米月租金只有2元,40多万元的年收入,勉强够村里困难户补助、农民医保金、村路建设等支出。”
2000年开始,木桥村开始动迁,到2002年,村厂房全部动迁结束。枫桥街道以统一规划建设、统一招商管理的方式,陆续开发建设了枫桥工业园、民营科技园,并每年投入2000万元补贴“两园”基础设施成本。
为了盘活这些资金,自2003年起,枫桥街道将“两园”中26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和1.8万平方米的门面房优惠出售给24个动迁村。借着这股春风,张建方所在的木桥村购置了7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张建方说:“标准厂房真是好,每平方米月租金超过12元,村集体年收入一下超过了100万元!”
2005年,枫桥街道针对动迁后的居民已居住到安置小区,原有村建制已被打破的实际,在全省率先实行“政社分设”管理模式,组建了24个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从那年开始,我们村有分红了!”
时间进入到2007年,枫桥街道再次创新村级经济管理模式,成立了高新区首个农民投资平台——民发富民合作社,用募得的资金建设全市最大的外来务工人员集宿区“景山公寓”和“木桥公寓”,自愿入股该合作社的村民可得到9%年收益。到2011年,枫桥又组建了全市首个村股份合作联社——联枫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有效化解了单个的村级股份合作社资金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风险抵抗力弱等问题。“以前,我只是一个村的‘土干部’,现在我可是在‘大公司’工作的人了!”张建方感叹。
10年间,张建方从一名管理500万元资产的村委会会计,到一名管理3000多万元资产的村股份合作社执行董事,再到一名管理4亿多元资产的股份合作联社的管理人员,一个人的故事,见证了枫桥村级经济发展模式的变迁。
【全景】2013年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富民合作社分红全市领先
截至目前,高新区已累计建立社区股份合作社7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3家、土地股份合作社34家。
去年,在横塘街道,学府社区创新思路,利用村土地出让金异地购置了浒墅关工业园9200多平方米标准厂房,当年即获得租赁收益200多万元;在狮山街道,农村社区股份合作联社出资9000万元收购了新技术产业园90%的股权,该产业园建筑面积95700平方米,每年将带来约1600万元的租金收入。
在镇湖街道,新成立的富民物业专业合作社将用募集到的资金投资高效生态农业项目、旅游基础设施、商业载体、刺绣文化产业,成为了受动迁农户欢迎的“蓝筹股”。在东渚镇,苏州市首家涵盖了捕捞作业环节的专业合作社——渚渔生态水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建立,将实行企业化经营,为渔民在销售市场争取到更多议价权。
一批现代农业项目成功联通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长巷村合作农场、北窑合作农场、九图村农业示范园项目一期已经建设完成,镇湖石帆村生态菜园、马山村贡桃观光园已开工建设。西京湾生态农场,规划面积3805亩,总投资约10亿元,将成为苏州市在建最大生态农场。
而村级经济发展过程中,来自区、镇两级财政扶持,成为了一个个富民载体的强力“引擎”。仅2013年,镇级新建、通过存量置换的各类富民载体收到的区级奖补资金达到3000万元。另外,高新区财政还设立每年额度为800万元的现代农业发展引导资金,并为涉农经济组织提供50%贷款贴息。
统计显示,2013年高新区新增富民载体40.15万平方米,新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11家,全区各富民合作社共计增资扩股达8.5亿元。全区村级经济总资产、总收入、村均收入分别同比增长了12.4%、13.1%、19%,增幅均超过了全市平均水平,由此带来的2013年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分红达1.5亿元,富民合作社分红近1.1亿元,在全市名列前茅。
【展望】为明年底实现合作经济组织总资产翻番装配多“引擎”
根据高新区《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村级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14年末,该区平均每村将拥有1万平方米工业载体或3000平方米商贸载体或5000平方米打工楼载体;到“十二五”期末,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总资产、总收入要在“十一五”末基数上实现倍增。
进入2014年,高新区已开始摸索新的集体资产管理经验,为村均实际收入两年倍增计划增添新的“引擎”。高新区农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类似于枫桥街道‘联枫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这样的股份合作联社已成功实现了街道、镇域内股份合作社的抱团经营。未来高新区将鼓励有互补需求的街道、镇加强合作,探索跨区域做强股份合作联社。”
另外,高新区农发部门还将引导各地集体经济组织盘活利用存量资产,加大低效工业用地的回购力度,推进转型改造、产业升级,切实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引导各地做实土地股份合作社,将农村土地流转至村集体组织统一经营管理,探索“大承包、小包干”合作农场管理模式,以提高土地收益。
“对未流转到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我们建议各地通过以土地换社保、股份合作等项目化流转方式来加大流转力度,突破农业生产用地‘不成片’的瓶颈。”该负责人说。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苏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