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增地25%
以前大小不一、高高低低的农田变成了平整的“标准田”,过去联合收割机“难进田”现在可以“纵情驰骋”,永久性沟渠不仅保证了均匀灌溉,还节约用水。在太仓市城厢镇,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面积平均增加了25%,灌溉用水、用电分别降低了50%,亩均粮食产量增加了10%,进一步夯实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走进城厢镇东林村“农业部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镇农技站站长杨仁林指着一大片农田说:“以前这里只有17亩农田,搞高标准农田建设,我们把两条‘臭水浜’、一些废弃宅基地和边角地重新平整,农田变成了80亩。”通过整理,东林村从原先的800多亩传统耕地变成了1500亩高标准农田。东林村党委书记苏齐芳说,有了这个基础,村里的水稻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不落地”,人均种地达93亩,“明年计划人均种地150亩”。
建设高标准农田,太仓有具体的标准。太仓市农委主任助理施洁君说,2011年,太仓《关于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高标准农田的田块统一整理到宽二三十米、长百米的“标准田”;沟渠要保证日降雨150-200毫米后一天排出积水; 横向每2块田共用一条机耕路,纵向每10块田布置一条生产道,每个田块农机能单独进出; 片区内的林网达到网格小于200亩的国家一级标准。
在东林村农田边,我们看到并排着两条沟渠,一条是水泥渠,另一条是土渠。杨仁林说,水泥渠是上水渠,可防止串灌、渗漏,节约水资源;土渠是排水渠,渗水性好,沟渠边以及相连的外围河道两岸都种上一些水生植物,可以形成多层生态系统,拦截氮磷等肥药,减少排放污染。
苏齐芳说,农业面源污染要控制,一般稻田只能吸收35%的肥药,其他的就排出去了。这里建设的农业循环系统就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这个系统是由生态种植、生态养殖、水净化处理组成,猪、羊产生的粪水收集发酵后作为有机肥,稻、麦秸秆粉碎处理后成为饲料,种植的污水由生态拦截系统物理净化,肥药使用量可以减少50%左右。“我们的目标是实现猪、羊、肥、稻、蔬菜、果园全部实现循环。”
与东林村一路之隔的城厢镇万丰村,总面积4000亩的高标准农田也已完成建设,可用耕地面积增加30%。村党委书记吴玉兰说,他们还把原先农民宅前屋后种的树基本保留了下来,变成了农田林网的一部分。
据了解,在整个太仓,截至去年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3.6万亩,今年预计还将完成4万亩。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