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团队”在太种试验田
一个人抡着铁锤敲击、一个人扶着土钻取土、一个人仔细地读着GPS定位数据……前天,城厢镇万丰村的一片农田里,几个头戴草帽的年轻人正在忙着。
“我们三个人中有两个是博士、一个是硕士,动手干起活来不比常年种田的农民差。”在现场忙碌的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汛博士笑着说,他们正在对土壤进行取样,带到南京检测。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庄稼长得好,不仅要有充足的肥料,更离不开土壤这一至关重要的生长环境。带队的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段增强说,他此次率科研团队来太仓,主要研究“土壤生态修复与耕地质量提升”方面的课题。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与太仓市农委合作的课题,旨在试点水稻一次施肥技术,以及探索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等方面的内容。段增强说,此次科研团队中,除了他本人是博导外,还有5个博士、2个硕士,接下来一段时间,他们将在万丰专门划出的300多亩试验田,扎扎实实地搞好研究。
“目前,我们对试验田的土壤取样,带回南京,进行全面‘体检’,详细分析土壤中氮、磷等各种指标。”据段增强介绍,土壤取样分析只是工作的第一步,下一步他们将把整块试验田划成不同的区域,分别进行水稻机械化一次性施肥以及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深入研究。
传统种植中,水稻在施基肥基础上,还要追施分蘖肥、穗肥、促花肥、粒肥等。水稻生长过程中起码要施肥4至5次,追肥时由于作物已满行,机械化操作十分困难,通常采取人工撒施的方式进行。这样的施肥方式,肥料利用率低,费时费工,也容易污染水体环境。段增强说,他们试点运用水稻一次性施肥技术,可大大地减轻水稻移栽后多次追肥的劳苦,省工节本增效,让农民轻松种田,减少因过量施肥而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
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科研项目意义也重大。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出现了大量的待复垦土地,如何将这些利用率低下的土地改变为良田,是党委、政府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段增强率领的科研团队,将改变很多地方常用的“工程修复”方法,积极探索生态重建修复新模式。他们在种植“黑麦草”、“红花草”改良土壤的同时,通过养殖鸭子、无土栽培葡萄等多种方式,逐步提升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加快土壤培肥速度。该课题的研究,将对土地复垦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太仓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旨在借助他们的科研人才、技术、设备等优势,全面推进土壤改良和生态修复等各项工作,进一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