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破解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管理难

来源: 时间:2014-06-11 点击数:

    乡间地头,一条条沟渠波光粼粼通向万亩良田;村里,一条条河道碧波荡漾;重新加固的达标圩堤焕然一新,等待着汛期到来发挥功用……一个个农田水利工程正让武进焕发出新的光彩。“水利工程‘最后一公里’衔接不上一直是各地面临的普遍问题,通过大手笔投入、高标准管理,武进彻底破解了难题。”区水利局局长是峰这样说道。如果把水利工程比作人体的血管,直接通往田间地头的小农水工程就是“毛细血管”。据悉,长期以来,这些“毛细血管”因布局分散、重建轻管、设施老化等问题,存在“梗阻”现象,往往导致设施到不了田间地头,发挥不了作用,影响农业生产。
    如何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借力中央开展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这一契机,从2009年起,我区迅速启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2.7亿元,新建、改造排涝站49座、防洪闸10座、灌溉站145座、节水渠455.15公里、加固圩堤10公里、新建石驳护岸8.66公里、钢筋砼防洪墙200米、整治排水沟道5条20.36公里。“大投入的改扩建后是如何更有效地管理,重建轻管同样是农田水利的突出问题。”是峰表示,我区积极探索,按照财政资金购买公共服务的理念,全面加强了农村水利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以河道长效管护为例,我区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区河道长效管护工作的意见》,实行区、镇、村三级河道长效管护。区级河道长效管护由区水利局组织实施,镇政府(街道办)是辖区内镇村级河道和村庄河塘长效管护工作的责任主体,管护实行市场化运行,采取分段招标的方式确定长效管护单位,确保定岗、定人、定责。区水利局作为考评单位,定期对各级河道进行考核,将管护效果与报酬挂钩。按照这一方法,目前,区、镇、村三级共1043条2018.26公里河道实现长效管护全覆盖。
    坚持建管并重模式下,全区农田水利工程也积极发挥了作用。数据显示,小农水工程运转4年来,我区新增灌溉面积9.4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2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4万亩,年增供水能力1800万立方,年新增节约用水1200万立方。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发改局)

  • 综合保障部:025-83713290

    发展研究部:025-83713053

    咨询服务部:025-83713022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邮编:210000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