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芙蓉鲜螺在城区繁华地段开门店
凌晨2点多,横山桥镇原芙蓉第三养殖场亮起了灯,一间放置螺蛳的房内,五六名工人开始清洗、修剪、装筐,准备发车送往各大饭店。“壳薄肉嫩盖发红,屁股短短带小刺”,这是大家通过长期实践为“好螺蛳”制定的标准,太大或太小都不行,一斤在100—120粒的最好。天快亮的时候,蓉盛水产专业合作社芙蓉鲜螺负责人周仁昌来了,他要负责收验养殖户们送来的螺蛳。养殖户们都说,周仁昌的鼻子是出了名的“挑剔”,“我只要闻一下螺蛳,就知道出水多长时间了。”
每天这样忙碌的上午,周仁昌已经过了快10个年头。从小吃芙蓉鲜螺,后来将其作为事业经营的他,相当爱惜芙蓉鲜螺的“羽毛”。有好几次,因为闻到有异味,周仁昌将收购的螺蛳整千斤地往外扔。他笑称:“宁可错杀三千,也不可放过一个。那么多螺蛳放在一起,可能坏的只是一两粒,但被顾客吃到的话,就是砸自己的招牌。”芙蓉鲜螺刚打响名号的时候,只有4000多亩水塘套养螺蛳,现在套养面积变成了7000亩,社员户均增收3万多元。面对日渐增长的产量,周仁昌却有些笑不出来。原来,这几年芙蓉鲜螺借着“武进十大农家菜榜首”的名头渐渐走过了高峰期,销售渠道逐渐固定,销量却没有大幅度的增长。“一些合作过的酒店会定期更换菜色,不能保证一定用到螺蛳,现有的销售渠道还是存在一定风险。”周仁昌说。如何保持芙蓉鲜螺的长久生命力,保证合作社的社员们收入不受影响?这渐渐成了当家人的“心头事”。眼瞅着同期出道的寨桥老鹅、雪山草鸡、焦店扣肉等小伙伴们“装扮一新”走进了超市,芙蓉鲜螺有些着急了。几年里,合作社的骨干成员花了大量精力研究深加工,将生的螺蛳装进真空袋,将烧熟的放进易拉罐,但都行不通。“想破脑袋都不行!”周仁昌说,螺蛳作为水产品,真空包装或者罐装都影响了口味。 根据初步统计,芙蓉当地每天出产的鲜螺约有2吨,目的地除了省内城市,还覆盖到浙江、安徽,去年还“搭飞机”去了珠海。但不管怎样,芙蓉鲜螺最终的目的地,都进了星级酒店或者主题餐厅,每斤价格都在三四十元开外,甚至更高。“这可能是普通老百姓无法承受的。”周仁昌说,芙蓉的螺蛳最开始只是不上“台盘”的农家小菜,这几年凭借“吃豆浆的螺蛳”这一概念走红,身价开始变得不那么“亲民”。“星级酒店和主题餐厅的吸纳量毕竟有限,为什么不能回归最初,直接走上百姓的餐桌呢?”
最近,看着大街上兴起的小龙虾店,周仁昌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芙蓉鲜螺“炒吧炒吧”直接送上百姓餐桌。他设想,在城区繁华地段开一间芙蓉鲜螺的门店,现炒现卖,顾客花上十几、二十几块钱就能把正宗的芙蓉鲜螺端回自家的餐桌。“巩固原有渠道的同时,拓展新的渠道,芙蓉鲜螺才能做大做强,合作社的社员们才能进一步增收。”目前,这一想法得到了很多社员的支持,周仁昌正在积极做准备。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