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探索建立秸秆收储服务体系
麦收已接近尾声,前黄镇、礼嘉镇的4万多亩麦秸秆也早早有了“归宿”,收购这些秸秆的是各村统一成立的收储队伍。
长期以来,秸秆综合利用一直是各地探索的问题。武进区经过多年实践,已形成秸秆变饲料、肥料、燃料和工业原料等多种综合利用的途径。然而,尽管秸秆的出路问题已经解决,但让秸秆从田间顺利进入加工点,却始终遭遇梗塞。一些合作社有零星的收储队伍,却无法覆盖全区。而部分村民贪图省事,往往付之一炬,从而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如何破题?我区今年从实际出发,率先在前黄和礼嘉两个农业大镇探索建立秸秆收储网点,通过在秸秆收、运、用等环节的摸索,做到了“镇有收储中心、村有收储点”。
昨天,在前黄镇大成村一块3亩左右的麦地里,记者看到一辆大型收割机正在紧张收割,紧随其后的是一辆小型秸秆打捆机。只听见隆隆作响下,麦地里的秸秆经过打捆机加工后,变成一个个“圆柱”留在田间。“依托财政支持,我们在各村成立秸秆收储队伍,这些打捆的秸秆都将被运往村内的统一收储点。”在现场,前黄镇农技站副站长陆小良告诉记者,常州市文峰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还在镇上建设了一个大型的镇级秸秆收储中心,统一处理各村收储点的秸秆,并对秸秆进行初加工。全镇形成了“秸秆利用企业—镇秸秆收储中心—村秸秆收储点—田间”的秸秆收储服务体系。“我们收购的麦秸秆,首先要进行粉碎处理,经过设备压缩处理成块状后,统一运往泰州一发电厂,加工成生物质燃料。”常州市文峰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负责人钱文峰介绍,这种生物质燃料可代替5500大卡/公斤以下的煤炭,很多企业的锅炉都能使用。“试点推行秸秆收储服务体系,不仅可有效遏制露天焚烧秸秆行为,还将过去的废料有效转化成了生物质燃料,一举多得。” 4万多亩麦田预计产生秸秆1万吨,市场上每吨秸秆加工而成的生物质燃料售价可达200元,可带动增收200万元。
据悉,随着今年的试点成功,这一做法将进一步推广,预计到2016年,武进区可实现秸秆收储服务体系全覆盖。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