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县"五个坚持"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

来源: 时间:2014-06-11 点击数:

    灌南县紧紧围绕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这一主线,积极建设一流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为实现粮食持续增产、高效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做出积极贡献。
    一、坚持规划科学,实现农田规模集中连片开发。在规划过程中,该县认真做到三个衔接。首先围绕打造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和农业园区,做到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与区域农业总体发展规划、特色主导农业布局和当地农业产业特点三者相衔接,实现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整体推进。二是做到三者融合。将农民、专合组织和龙头企业的需求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统筹考虑农业种植作物种类、农田耕种模式、产业长远发展需求等因素,全面推动农田高标准综合开发,实现传统农业向规模农业快速转变。
    二、坚持标准提升,实现农田建设关键环节突破。一是狠抓设计环节。以灌区水系布局为载体,坚持一条渠系一个布局、一个项目区一套方案,杜绝项目设计千篇一律,切实做到因地制宜,使项目各项设计指标都能够做到科学合理,布局恰当,确保完全满足农田高标准建设要求,全面推动高标准农田规模开发。二是狠抓招投标环节。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全部纳入工程招投标工作管理范畴,做到"三公开",让项目施工与监管"双达标",确保农田建设达到高标准。三是狠抓监管环节。明确工程监理步骤,细化项目工程分部,实行现场报验、局部抽验和大宗材料质检相结合方式,做到单位工程整体实施监督无遗漏。同时,建立县、乡、村、组和农户五级监管体系,让群众参与项目整体建设,做到项目建设真正达到高标准要求。确保项目建设一片、成功一片,受益一方。
    三、坚持科技引领,实现农田效益提高方式转变。一是明确科技推广的重点。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和项目区农业结构调整需求,大力引进和推广新品种及配套生产新技术,特别是当前高效农业急需的新品种、新技术。始终坚持把新品种、新技术作为科技推广的重点。二是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现农业生产科技化。农民是农业资源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质量,要改进传统的培训方式,加大技能培训,不仅要让他们了解科技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掌握如何应用科技的技能。在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创新科技推广机制,加强科技开发,积极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科技指导直接到村,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同时,通过采取举办培训班、邀请专家教授讲课、科技人员现场指导示范,不断加大对项目区农民群众科技培训的力度,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三是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通过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生产形成规模、销售形成整体,有效协调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
    四、坚持产业主导,实现农田运行绩效倍速增长。该县将发展花卉、食用菌等优势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坚持集中投入,连续扶持,争取把优势产业扶大扶强,扶出成效。二是要与市场相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注重研究市场、适应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加强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力度,提高项目建设效益。三是要与农业龙头企业相结合。通过与农业龙头企业的紧密结合,与农户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结合体,提高了项目区农户抗风险的能力,提高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开发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五、坚持机制创新,实现农田开发活力魅力四射。一是创新投入机制。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以现有的农田基础设施,吸引农业龙头企业等民间资本投资农业开发,逐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业开发投入格局,让农民群众积极参与,鼓励农民投工投劳,由以前"要我开发"变为现在"我要开发"。二是创新开发主体,推动产业化经营。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不断创新项目建设与发展主体,推动产业化规模经营,提高开发效益。新安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在规划初期,就树立产业化经营理念,邀请龙头企业,共同参与项目规划,在种植品种、运营模式上虚心听取企业和农户意见。按照"龙头企业+农户+基地"的模式经营,实行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解决了基地产销脱节矛盾和农民的后顾之忧。三是创新建后工程管护机制。项目建成后,提高工程管护经费比例,建立工程管护基金。实行专人维护,从而有效地发挥工程的长期效益。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发改委)

  • 综合保障部:025-83713290

    发展研究部:025-83713053

    咨询服务部:025-83713022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邮编:210000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