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夏粮单产创新高,凸显新型经营主体优势
今年,兴化市小麦总面积114.78万亩,单产413公斤,创历史新高,比去年小麦单产增12公斤。今年小麦成熟后期的气象因素比去年恶劣,在连续多年增产的情况下缘何还能实现增产?
规模种植显现增产优势
昌荣镇盐北村稼友植保合作社种了1100亩地,小麦平均单产达到570多公斤,比上年亩增产20多公斤。增产的原因主要是良种、良法。在种植方法上,稼友合作社实施深旋耕疏松改良土壤、秸秆全量还田、测土配方施肥,土壤肥力逐年增加。肥料成本不比散户高,单产却高过他们上百斤。散户产量低,主要是由于种田效益低,导致不认真种。一般三口之家的承包田5亩左右,一亩田稻麦两熟净收入1400元左右,需一个劳力全年扑在上面。一个劳力打一天工80元左右,一年按300天计算,就有2.4万元。对普通农户来说,再精耕细作种田效益也有限得很,让种粮大户来种,产量每增加一点效益都很可观。我市沙沟镇有2.8万亩农田,至去年秋播,全镇有7成农田流转给种田大户、家庭农场,今年全镇小麦单产比去年增加36公斤,比前年增加51公斤。纵观兴化,放眼全国,规模种植是增产的主要原因,且其增产优势会不断放大。
新型主体渐成农业生产生力军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正经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迁移,“农村谁来种田”的问题变得日益严重。年轻人外出打工,在家种田的多是老弱病残,农业人口弱化还严重制约良种良法推广,成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为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兴化市积极策应中央提出的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精神,出台了鼓励土地流转、兴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奖补政策。同时,不断加强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如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的生力军。据初步统计,今年,我市共有30亩以上粮食规模经营主体3444家,经营面积达70.38万亩。
农民把田交给合作社不仅一亩田有1200元的保底分红,还有生产经营上的红利。农民还可以在合作社上班,每月有1500多元的收入。对农民来说划算,对合作社来说也划算,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为新型经营主体“发力”
从目前的夏收情况来看,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代表的粮农仍然在农技使用、粮食晾晒、风险化解等方面存在困难。
近年来,兴化市启动了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突出抓好稻麦周年增产、机插水稻增产模式集成、粮食生产组织形式创新等模式攻关,通过试验、完善,创新出本地化的科学、实用、能推广的技术成果。然后,将成果制成一看就明了的“模式图”,发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
以水稻为例,何时播种、怎样播种,何时移栽、怎样移栽,用药、用肥、管水等若干细节,看了“模式图”一目了然。这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新型农业技术应用和持续增产提供了条件。不过不少家庭农场除了面临粮食持续增产的技术困境,还对缺乏晾晒场、生产风险难以有效化解等难题产生忧虑。专家认为,有关部门和地方可以在坚持“适度规模”经营的前提下,采取农技补贴、集中建设粮食晾晒场所、优化政策性保险等政策和市场化手段,对他们进行扶持。
对此,兴化已出台政策,对300亩以上的粮食生产者购置粮食烘干机实施奖补,对建设粮食仓库、农机仓库、晾晒场也实行以奖代补。但奖补额度小,远远不能解决问题。要想解决晾晒仓储场所等问题,还得仰仗国家从宏观上出台扶持政策。
随着粮食规模化种植面积增大,种粮大户也面临着更大的市场、自然等方面的风险。专家认为,应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作用。比如粮食种植面积超过500亩时,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增加财政出资比例等方式,鼓励农民多购买相关农业保险,一旦减产或绝收,由保险公司及时给予赔付,从而降低或化解种粮风险,让种粮大户能够“放心种粮”。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正越来越凸显,这既有利于守住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条底线,确保我市作为粮食生产核心区责任担当的基础支撑,又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加速现代农业进程。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兴化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