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写就小康大文章
盛夏时节是农作物蓬勃生长的季节。近日,记者来到李集乡徐庄村家庭农场主刘长林的家中,体验种养殖大户成功致富的喜悦。
刘长林说,他的家庭农场成功流转了450亩的土地,他还办了一个养猪场,年出栏肥猪达5000多头,是远近闻名的生猪养殖专业户。
提到为什么想办家庭农场,刘长林说:“动物的粪便是绿色的有机肥料。如果我把猪粪和农田种植结合起来,既解决了环保问题,还能变成农田肥料。家里养了2000多头肥猪,我就建了沼气池,把猪粪堆到沼气池里发酵,发酵后就变成了养分很高的有机肥料。去年我家只有几亩地,今年4月我流转到了450亩农田。一亩地以前至少需要70公斤的化肥,而经过处理的猪粪撒进田里改善土壤结构,化肥用的少多了,农田产量也变高了。农作物的产量高了,农田里的玉米、豆粕、麸皮都成为生猪的食品,它们喜欢吃自然长得也好,种植、养殖共同发展,好处多多啊!”
作为村里的种粮大户,一路攀谈得知,刘长林现在种了450亩耕地。“今年春节,我向乡里,村里表达了想大规模种植的愿望,乡里给了我建议,和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我就拿着合同挨家挨户上门,和村里的乡亲们商议,按照每年800斤小麦的国家保护价结算租种土地的费用,这个价格大家都挺乐意的。”刘长林说道。
插秧过后,刘长林每天早晨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地查看水稻的生长情况。他说:“看着地里的稻子一天天长大,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耕地距离最近的地块就在家门口,最远的超过1000多米,仅简单走走查看一遍需要1个多小时。由于农田肥料足加上风调雨顺,水稻长势挺好,预计是一个丰收年,估计平均亩产可超700公斤,450亩水稻总产量就能达到315000公斤,按照往年的价格,去掉成本,一年六、七十万元的纯收入不成问题!”
刘长林指着庭院中停放的一辆大型收割机,告诉我们现在农业机械化作业逐渐普及,想到家里的几百亩地,今年4月,刘长林决定买农机帮助自己种田,“国家有政策补贴,买了1台小型洋马牌收割机,1台大型收割机,1台50旋耕机,2台手扶拖拉机,有了这些机械,农场里从插秧到收割我和2个工人就可以全部解决了。”以前,人工插秧一天最多能完成1亩地,如今即便种了450多亩地,今年6月水稻插秧工作没一星期就全部完成了。
刘长林还兴致勃勃地带记者参观了他的养猪场。高大宽敞的猪舍整洁干净,吃饱的肥猪、苗猪有的酣睡,有的在自动化饮水器前喝着水。据刘长林介绍,有国家的政策扶持,村里也一直鼓励他们多养猪,快致富。2010年他筹集资金80多万元建起了1500平方米的标准化养猪场,2013年扩大规模,又建了1500平方米的猪舍。经过市场调查,从扬州、宿迁等地购回“外三元”等优质苗猪。但是由于销售行情不稳定,会影响生猪的销售价格。2011年,刘长林萌生了到外地寻找市场的想法,他开车带着几头大肥猪来到淮安双汇肉联厂,外购经理在经过详细检查后,对刘长林家的生猪比较满意,表示愿意长期合作。“只要生猪经过检疫身体健康,我家猪场有多少,他们就要多少,收购价格比一般市场价格要高。”刘长林高兴极了。“就拿去年来说,就出栏肥猪5000多头,一年纯收入有八、九十万元。6月底我刚卖了1000头肥猪,卖了160多万元,利润大概有30万元。”
养猪也很辛苦,炎热的夏天,他还会给猪冲个澡。虽然很忙碌,但是刘长林和妻子觉得很幸福。谈到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刘长林说:“如果能流转到土地,明年我想发展些蔬菜大棚,种些西红柿、西瓜、青菜、西葫芦,种植、养殖继续共同发展,循环种养好处多啊。”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