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江宁区美丽乡村建设致力发展特色产业让群众生活更加富美
美丽乡村建设,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要致力发展特色产业,让群众生活更加富美。”南京市江宁区相关领导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城乡一体化不是各区域的同质化、复制化发展,而应该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实现错位发展、竞合发展。”如今,一个个生态经济的“微园区”竞相绽放。去年,“金花村”接待游客780万人次、实现收入13亿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越来越多的江宁人特别是坐拥好山好水的农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石塘人家阳光训练基地,自然山水间占地35亩的训练场地已经建成,供游客开展体能拓展训练,每年带来近600万元的收入。走进七仙大福村,以民俗为特色深挖文化底蕴,青山绿水间掩映着粉墙黛瓦的屋舍、高耸矗立的马头墙,透露着清新自然的质朴之美,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之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江宁区突出生态保护,算清生态与富民、当前与长远这笔大账,大力发展生态“绿色”产业,原本属于农民基本生活资料的山川河流、农耕土地,原本再平常不过的清新空气、皎洁月光,都悄然转变为当地农民的“财富”,传统的乡村资源和农民的生活资料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劳动变运动,生产资料变身旅游资源。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式榨油机,拂去灰尘,再现生机;现磨的豆腐脑、新做的粉丝,成了都市观光客争抢的农家特产……七坊村游人络绎不绝,大家啧啧称奇,很多早已不见的传统手工艺在这里“复活”了。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南京市江宁区将农民原本的生活资料变成生产资料,开展体验式休闲旅游,磨豆腐、制糕点、榨油……这些只存在于记忆中的古老技艺变成了农民增收的新“武器”。
一个村庄就是一种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南京市江宁区多角度、全方位发掘村庄的个性和亮点,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韵”的要求,把美丽乡村建设和挖掘文化历史底蕴融为一体,把茶、书画、历史人文典故等丰富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凸显各个乡村独特的魅力,脱离了“游山玩水”的传统模式,产生了直接经济效益和潜在经济价值,促进了农民致富、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美丽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市差。”今天,南京市江宁美丽乡村建设的画卷还在继续延伸,更多更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将展现在人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