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水,让“最后一公里”变成零距离

来源: 时间:2015-02-03 点击数:

    水利工程“最后一公里”衔接不上一直是各地面临的普遍问题,一些小农水工程因布局分散、重建轻管、设施老化等问题,存在“肠梗阻”现象,往往导致设施到不了田间地头,发挥不了作用,影响农业生产。
    如何尽快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武进区一方面借力中央开展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契机,兴修水利;另一方面积极探索财政资金购买公共服务,全面加强农村水利设施管理。
    实行区、镇、村三级河道长效管护。区级河道长效管护由区水利局组织实施,镇政府(街道办)是辖区内镇村级河道和村庄河塘长效管护工作的责任主体,管护实行市场化运行,采取分段招标的方式确定长效管护单位,确保定岗定人定责。对于汛期发挥作用的围堤泵站等,武进区还以片区为单位,整合区域内受益范围相同、功能相近的河道、圩堤、泵站,实施统一管理、统一招标、统一考核。
    建管并重下,全区农田水利工程发挥作用明显。小农水工程运转4年多来,武进区新增灌溉面积9.47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650万公斤,年新增经济作物产值3800万元,农民年人均增收1500元。
    多次来武进调研的水利部原副部长翟浩辉指出,当前国家正着力推动水利工程社会化运行管理,武进破解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的做法已然走在了全国前列。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发改局)

  • 综合保障部:025-83713290

    发展研究部:025-83713053

    咨询服务部:025-83713022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邮编:210000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