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绘就“三农”新蓝图
4月18日,一场连绵的春雨过后,安东大地格外清澈。笔者走进涟水现代农业园区大户郑万春的大棚内,芦笋青翠欲滴惹人喜爱。郑万春兴奋地说:“由于今年适时上了二层棚,芦笋正好抢在春节前后采收上市,批发价每斤比平时高出5元左右,增产又增收。”这是淮安市农委紧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核心,坚持不懈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进程的真实写照。近年来,淮安市农委以落实惠农政策、壮大农业产业和推广“三新技术”为主抓手,推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现代农业持续向好。
狠抓惠农政策落实,稳定增加种粮收入。印发《惠农政策汇编》,利用农业网站、12316信息平台、报纸,做到粮食直补、粮种补贴、农药补助等利农惠农支农政策家喻户晓。近10年来,该市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970万亩、产量90亿斤,2014年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积级向上争取,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至2014年底,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379万亩,高标准农田占比达53%。加强对惠农补贴政策落实的监管,与财政部门开展年度专项审计,“十二五”期间累计发放各类惠农补贴补助资金27亿元,植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55.5%,良种推广率90%以上,粮食单产保持较高水平,以不折不扣的转移支付、富有成效的减灾增收,切实稳增农民收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壮大农业主导产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近年来,淮安市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主导产业发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高效农业、产业化成为带动农民收入的好路子。“淮安大米”成功创成中国驰名商标,多次获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会金奖,全市优质稻米基地面积发展到360万亩。重点推广大棚、日光能温室和“两网一灌”等设施化栽培,高效设施农业面积116万亩。“淮安红椒”“淮安蒲菜”等16件商标获批农产品地理标志。“淮安红椒”年产量达90万吨、产值35亿元,从事红椒种植的农户超6万户。推广温氏“五统一”、正大“一条龙代养”等“公司+农户”抱团发展模式,培育适度规模养殖主体,加快畜牧业发展转型升级。2014年底,全市生猪、肉禽、蛋禽和奶牛规模比重分别达89%、94%、90%和94%,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58%,年出栏生猪450万头、家禽1.3亿羽。累计发展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大中型规模代养户600户,每头代养保底费不少于170元,户年均获利8万元以上。虾、蟹经济主导水产业,小龙虾、河蟹等特色养殖面积60万亩以上,成立专业合作社468个,入社会员 3.47万人,年产值近40亿元。盱眙龙虾带动从业人员20多万人。成立洪泽湖大闸蟹产业联盟,洪泽湖大闸蟹通过省出口备案审批,成功出口,为洪泽湖沿线渔民增收带来新的机遇。闽丰、台生源、紫山等9家单体投入超亿元的食用菌生产企业,在淮落地生根,全市食用菌产值将首超10亿元,吸纳农村就业人数约2万人。淮安皇达花卉成为全国重要的蝴蝶兰生产基地,金湖县东方园林苗木产业园总面积1.5万亩,花卉苗木产业带动土地流转、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强化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公司+基地、公司+农户”等方式,带动农民增收。
示范推广“三新工程”,以科技支撑农民增收。省农业“三新工程”启动16年来,推广应用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一直引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向。淮安市农委每年筛选、发布“新品种、新技术”30项,“十二五”以来,全市累计引进、推广南粳9108、淮麦33等动植物新品种200多个,推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优质地方猪种生态养殖技术等农业新技术(新模式)100多项,每年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2万户,新型职业农民1.5万人,示范户农民收入年增长1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面积526万亩,亩均节本增收30元。推广秸秆沼气技术,建设户用沼气池4万户,为农户节支增收6000万元。以园区建设为平台,建成市级以上农业园区25个,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233个、新技术122项,辐射带动农户3.89万户,培训农民4.75万人次。淮安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园区100多个新品种、80多项新技术转化为农民可看、可学、可用的实用农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