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打造“田园太仓”新样本

来源: 时间:2015-04-30 点击数:

    4月的太仓,田间地头处处绿意盎然,成片高标准农田里种植的小麦,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看着农田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浮桥镇方桥村村民陈耀明喜笑颜开。他告诉我们,这里的农田原来是零零散散、高低不平、大小不一的,田间的小路连农机都很难开进来,被老百姓形象地称为“烧饼田”、“蚯蚓路”。经过整治,现在这里已变成“路相通、渠相连、田成方、林成行”的高标准农田,耕作、收割全部实现机械化,不仅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降低了种田成本,还大大提高了产量。在太仓,像这样的高标准农田还有很多。
    保障粮食安全
    ■高标准农田成丰产增收的样板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使土地效益得到极大释放,连片的耕地也给规模化农业生产提供了有效发展空间。”浮桥镇相关负责人说,今年,该镇在往年基础上,又投入200多万元,启动了杨林三期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2500亩。相关单位已于近日进场施工。
    与以前相比,水稻增产200斤/亩,小麦增产100斤/亩~150斤/亩,亩均增加经济效益500元-600元。城厢镇万丰村相关负责人也说,他们去年尝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甜头。2014年,该村海丰农场一片种植甬优1540水稻的高标准农田,水稻单产达944公斤,位列全省第一。排灌设施配套、农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通畅、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高标准农田,不仅节约了人力、水电等种植成本,农作物产量也大幅提高。对此,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的农业生产实践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成为我市粮食丰产增收的重要载体,更成为保障我市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全市成千上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已成我市粮食丰产增收、名副其实的样板田。
    据介绍,2014年,太仓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加快土地流转速度,提档农田基本质量;建立万亩水稻高产增效示范方7个,创出一批高产典型;以推广水稻工厂化基质育秧与秸秆全量还田为技术载体,大大提高水稻总体生产水平;以大力推广南粳46、武运粳29号、常农粳7号及甬优1540等优质高产新品种为抓手,改善提高产量水平和稻米品质,实现了大面积高产,产量效益继续获双丰收。
    2014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20.9万亩,平均实收单产627.0公斤,实现总产13.1万吨,有力保障了太仓70.85万常住人口的粮食安全;水稻高产攻关田实收单产856.3公斤,创我市水稻单产历史新高,尤其是甬优1540水稻单产达944公斤,位列全省第一。其亩产值1943.7元,纯收益1289.9元/亩,比上年增收123.1元。
    改善生态环境
    ■高标准农田是高产粮田更是城市绿肺
    一亩水稻田调控气温的作用,抵得上125台5匹的空调;250万公顷稻田的蓄水量,就相当于两个太湖,稻田是最大的“储水池”和“滞洪库”……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快速推进,农业生态功能越来越显现出来。近年来,我市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合理布局,使农、林、沟一体化,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更大大改善了城乡生态环境。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更大大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城厢镇东林村这些年就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出一条独具自身特色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之路。“我们的目标是猪、羊、肥、稻、蔬菜、果园全部实现循环。”该村党委书记苏齐芳说,农业面源污染要控制,一般稻田只能吸收35%的肥药,其他的就排出去了。东林建设的农业循环系统就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这个系统由生态种植、生态养殖、水净化处理组成,猪、羊产生的粪水收集发酵后作为有机肥,稻、麦秸秆粉碎处理后成为饲料,种植的污水由生态拦截系统物理净化,肥药使用量可以减少50%左右。
    此外,东林村引进10套秸秆打包机械,秋收时秸秆全部打包,并用薄膜包裹,放在田头发酵,这样做主要目的是秸秆再加工后喂羊,但同时也有利于现在的麦苗生长。现在,麦苗不受秸秆堆积影响,同时通过施加羊粪增加土地肥力,麦苗长得特别好,“照这个长势,今年合作农场的小麦产量会增加两成左右,去年最高亩产量790多斤,今年估计能有千斤左右。”
    浮桥镇丁泾村也依托高标准(鱼池、蟹塘)改造项目,做起生态循环农业的文章。去年该村绿苗合作农场在“稻蟹共生”项目中尝到不少甜头,今年他们计划将基地面积扩大到400亩。提档基础设施
    ■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提速
    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说,建设高标准农田,太仓有具体的标准。2011年,我市《关于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高标准农田的田块统一整理到宽二三十米、长百米的“标准田”;沟渠要保证日降雨150-200毫米后一天排出积水;横向每两块田共用一条机耕路,纵向每10块田布置一条生产道,每个田块农机能单独进出;片区内的林网达到网格小于200亩的国家一级标准……这充分说明,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全面提档太仓的农业基础设施,更进一步推动了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工作,它有利于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有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有利于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据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10年,我市结合“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启动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工作,2011年,我市出台《关于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列入全市“十二五”十大产业发展项目,全面启动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目前,全市新建提档高标准农田(鱼池)项目已完工54个,建设规模11.8万亩,投资总额2.4亿元,市级财政补助资金约9000万元。另外,近年来我市通过争取国土、水利、资源开发等省、中央级项目,建成高标准农田约10万亩。这些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建设,不仅对我市乃至苏州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也将为苏州“四个百万亩”、尤其是100万亩水稻田的落地,提供了保障。
    今年,全市计划自主建设高标准农田(鱼池)项目2万亩,总投资概算约6000万元。目前有5个项目完成了招投标并进场施工,合同签订金额为1800多万元。另外,今年初申报农业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目前已获批。项目建设规模2.42万亩,位于开发区和璜泾镇,投资估算363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2906万元,建设工期为两年。据悉,下一步,我市还进一步通过积极对上争取项目资源、扎实推进本级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到“十二五”期末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占比将达到85%。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发改局)

  • 综合保障部:025-83713290

    发展研究部:025-83713053

    咨询服务部:025-83713022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邮编:210000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