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循环农业再出新招 农田“种”蚯蚓 亩均效益高
近日,当我们来到苏州城厢镇万丰村一块50亩的试验基地,除了一垄垄伴着牛粪味的泥土外,看上去田里似乎什么都没有。而基地工作人员李猛却在田里忙活着,拿起铁锹、挖开泥土,随后抓起一把泥土放在手上,仔细查看着。我们上前一瞧,原来是一条条蚯蚓。
“这片农田里‘种’的就是这些小东西。”李猛说,别看蚯蚓其貌不扬,但是在市场上很畅销,不仅可以用作鱼饵,还可以入药。
与普通的蚯蚓不同,该基地养殖的是一种名为“太平二号”的蚯蚓,它不仅蛋白质含量高,繁育能力也强,成年蚯蚓每1~2天就可以产一次卵,能繁殖4~5条蚯蚓幼虫。据李猛介绍,一般来说,养殖一亩蚯蚓一年可产蚯蚓蛋白1200~1500斤,蚯蚓粪15吨,按市场价蚯蚓蛋白10元/斤、蚯蚓粪便500元/吨测算,蚯蚓养殖效益每亩达1.9万元左右。
这是蚯蚓养殖的经济账。而苏州市土肥站相关负责人还给我们算了一笔生态账。
“这是我们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以及浙江大学合作开展的一个试验项目——农业固体废弃物蚯蚓处理技术,它能将蚯蚓养殖与农作物种植有机结合,既能提高蚯蚓产量,又能实现收益最大化,实现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该负责人说,该项目利用蚯蚓食性广、食量大及其体内可分泌出各种酶类的特点,通过蚯蚓的新陈代谢作用,将畜禽粪便转化为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俱佳的蚯蚓粪。该项技术工艺简便,成本低,能获得优质有机肥和高蛋白质饲料,不产生二次废物,不会造成二次环境污染。
蚯蚓是名副其实的“环境卫士”。据了解到,蚯蚓的消化系统惊人,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都是蚯蚓的“美食”。它能将这些有机废弃物转化成高价值的蚯蚓粪生物肥和蚯蚓动物蛋白。同时,有机废弃物在转化过程中的污染物零排放,使废弃物得到了可持续循环利用;蚯蚓可以疏松土壤,使空气和水分深入土中,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蚯蚓吃进有机物和土粒,经消化排出体外能提高土壤肥力,资料显示,一条蚯蚓一年能翻转20~40吨泥土。此外,蚯蚓能促进酸、碱性土壤变为中性土壤,增加氮、磷、钾等速效成分。这些都有利于植物生长,对农业发展有重要作用。
农业固体废弃物蚯蚓处理技术只是苏州市生态循环农业的一个新举措。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不仅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近两年来,苏州市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积极开展稻鸭共作、稻蟹共生等系列生态循环农业、立体农业、绿色农业等可持续发展新模式的探索。下一步,苏州将全面深化与各农业科研院校的合作,进一步引导各区镇加快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实践,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