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农业开发利用 潮平浪阔风帆悬
近年来,海门市坚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建设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着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促进了大宗农产品和优势特色产业协调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农业转型升级全国领先
2011年,农业部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现场会在海门召开,海门市被农业部、财政部等6部委列为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地区,海门市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通过农业部先进集体的验收;2013年全面扩大确权登记范围,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台等媒体专程来海采访海门的经验做法,并在新闻联播等节目中公开宣传推广。
同年,海门现代农业园区获农业部第一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培育的常乐官公岛瓜果专业合作社,被列为全国示范点。 其次,该市在全省率先开办推行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通过率先实践的联办共保模式,被省政府硬性规定予以全省推广应用。十二五期间,海门市制定出台的多个文件被省委农村工作领导组授予“政策创新奖”。
海门在南通市率先建立了失地农民保障制度,有效解决了原有历史征地遗留问题,实现被征地农民保障制度改革的平稳变革和顺利并轨衔接。 并且不断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活动,通过示范引领,常态化管理,形成了一批环境质量好,长效管理机制稳定的典型村庄,通过了江苏省村庄环境全域整治考核验收。
创新农民负担监管模式,率先组织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研究财政奖补的范围、主要内容以及考核办法等,使海门农民负担连续多年在南通市最低。并且为确保所有脱贫攻坚户能够在规定的时间期限内顺利脱贫,2010年元月份,海门市在全省率先将无劳动能力未能脱贫的建档立卡攻坚户全部无条件纳入农村低保,全部实行政府托底保障。
加大农业产业项目多项发展
“十三五”期间,海门市农业综合开发以继续建设高标准农田为主要任务,培育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抓手,整合、吸纳其他社会资源和资金,做强做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将建设高标准农田20万亩,围绕区域规模化开发,积极做好高标准农田向基本农田倾斜,试点整镇推进。安排5万亩高标准农田指标,选择不少于2个有条件的乡镇,试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整镇推进。
以为粮食生产基地配套为重点,逐步扩大种植面积,稳步提高粮食产量,确保旱涝保收。“十三五”期间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海门市现代农业体系发展规划,规划在稻麦产区新建高标准农田10万亩,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以优势产区为基础建立特经特粮、优质果蔬生产基地,规划新建高标准农田3万亩,为生产基地配套高标准农田建设,以高标准农田吸引投资主体,探索多元化投入开发的新措施。
以生态保护式开发的理念,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生态休闲农庄、美丽乡村等结合,安排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标。探索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模式、农业综合开发造福百姓的新途径,重点建设多种形式的节水灌溉、桥涵设施、生产道路和土壤改良,美化农田环境,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
打造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35个,项目规划总投资1.28亿元。并重点扶持、壮大一批有实力、带动性强、成长性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5家。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20家。推进合作社与社区、超市等合作,发展产品直供直销,鼓励在城市开设直营店、直销窗口和自营超市,增强市场竞争力。
海门作为江苏省京海黄鸡产业基地、江苏省海门山羊产业基地,肉鸡、山羊养殖业在全省范围具有明显的区域发展优势,作为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扶持的内容。生猪养殖重点扶持科技含量高、环境建设达标的基地,以改造为主体。
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产品加工业,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优质果品蔬菜的保鲜冷链式加工;二是豆角类蔬菜的速冻加工;三是海门山羊系列产品深加工;四是优质生猪的集中屠宰加工与深加工;五是京海黄鸡产品的系列深加工。
特经特粮种植业上主要包括优质稻米、特色杂粮生产基地,“四青”作物生产基地和特经作物生产基地。
优质果蔬种植业方面发展海门地方特色蔬菜的规模化种植,涉及到的品种有香沙芋艿、香芋、海门山药、洋扁豆、肉豇、青皮长茄等海门特色品种,打破小面积零星种植格局,形成规模效应;提高蔬菜的设施化、机械化种植面积,提高设施智能化控制水平,建设一批智能化温室、连栋大棚、拱棚的设施生产基地,涉及的品种有芦笋、西兰花、有机花菜、油桃、枇杷、冬枣、葡萄、猕猴桃等优特品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门市农业开发切实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和海门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认真谋划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以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做大做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加快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